1943年3月18日夜晚,苏北刘老庄的战场依旧弥漫着硝烟,新四军19团2营3连连长霍继光带着战士们来收拾阵地,打算为牺牲的战友们安葬。
那晚月光昏淡,几颗星星挂在空中,田野上遍布弹坑,空气中弥漫着焦糊的味道。霍继光拿着手电筒,逐一核对4连的战友遗体。按照记录,4连应该有82人牺牲,但眼前却躺着84具尸体。
他走近一看,发现有两个战士紧紧抱着敌人,刺刀插在敌人胸口,双手死死抓住对方,衣服撕破了,几乎分不开。霍继光愣了一下,转头对身边的战士说:“一起埋了吧,兄弟们走得硬气。”
这些84具遗体,成为刘老庄连最后的模样。白天还在战斗的82个年轻战士,最终用生命守住了这片土地。至于多出的两具遗体,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刘老庄的战斗经过
1943年春天,苏北的战局对我军来说异常艰难。日军第17师团和伪军自1942年底就开始集中力量扫荡淮海区,意图将新四军从这一地区赶出去。
3月16日,敌人出动了1000多名日伪军,分成11路将新四军19团2营4连围困在梁岔一带。连长白思才带领82名战士趁着夜色突破包围,艰难脱险。
然而,敌人没有放弃,3月17日,他们又追到涟水县老张集和朱杜庄,4连与敌激烈交火,直到傍晚才再次突围,最终退至刘老庄。刘老庄是一个小村庄,周围田野平坦,视野开阔,离淮阴城不到五十公里,四周没有太多遮蔽物。
3月18日凌晨,哨兵急匆匆赶来报告:“南边五里有敌人,村民正往外逃。”白思才从草垫上爬起来,和指导员李云鹏简短交谈后,立刻指示通讯员传话,要求各排集合。走出村子时,前方有一条宽而深的沟,底部有水,战士们踩进水中,鞋子湿透。
就在这时,西南方向传来敌骑兵的马蹄声。白思才紧急命令大家加速撤退,却发现前路被切断。敌人的骑兵越来越近,白思才决定回到沟里硬抗。正当他们准备应战时,敌人的步兵也紧随其后,包围更加严密。
9点左右,日军第17师团长川岛亲自带领1600多名敌兵围住了刘老庄。日军装备精良,骑兵、山炮、步兵炮、迫击炮应有尽有。与之对抗的,我方仅剩82名战士,武器简陋,弹药紧张。
白思才原本可以带领战士们撤进村中借助房屋和墙壁做掩护,但他考虑到村中仍有不少未能逃脱的百姓,决定坚守在交通沟中。敌人第一次进攻时,4连的重机枪开火,敌人死伤惨重。但很快,敌人再次组织起强大的火力,压制了我方的反击。
随着弹药的逐渐耗尽,4连的战士们用尽全力与敌对抗。有的伤员依然坚持战斗,轻伤的用布条包扎伤口,重伤的拖着腿继续递送手榴弹,奋力阻击敌人的推进。
中午时分,日军通过伪军喊话,要求我方投降,并保证不再伤害。但4连的战士们并没有回应,反而以子弹回应了敌人的喊话。敌军的山炮和迫击炮接连轰击,使得交通沟变得更加危险。白思才在一次爆炸中被弹片炸昏,醒来时已失去左臂的部分功能,但他仍坚持继续指挥战斗。
到傍晚,4连仅剩下20多名幸存者,战士们的体力几乎耗尽,子弹所剩无几。白思才决定集中剩余的弹药为重机枪提供火力支持,准备与敌拼死一搏。
日军第五次发起冲锋,敌人很快突破了我方的防线。白思才带领战士们拼命反击,20多名战士用刺刀、枪托、小锹、甚至牙齿与敌人搏斗。经过10小时的激烈战斗,4连的战士们全部阵亡,尽管如此,他们顽强抵抗,终究没让敌人轻松得手。
川岛亲自走到阵地,看着满地的血迹和尸体,失望地发现没有活口,连支完整的武器都没找到。他停顿了片刻,愤愤地低声道:“八路军、新四军……”然后沉默了。
纪念与传承
当天夜里,霍继光带人收拾战场,发现84具遗体,其中两具战士死死抱着敌人,依旧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他含着泪说:“一起埋了吧,兄弟们走得硬气。”
战后,刘老庄四连的牺牲给全军带来了极大的震动。3月29日,19团在郑潭口小学举行了追悼会,标志着“刘老庄连”的正式命名。此后,刘老庄连成为了新四军的象征,陈毅等领导也为他们的英勇事迹撰写了文章,表示敬意与自豪。
然而,尽管战斗中的英雄事迹传遍了延安,很多参战者的名字依然不为人知。直到几十年后,2005年,刘老庄连的英勇事迹才被更多人知晓,并得到了各界的广泛认可。直到2009年,随着对英雄的深入挖掘,更多战士的名字得以恢复。
如今,刘老庄烈士陵园已经成为国家重要的抗战纪念地,那里刻着84名烈士的名字,见证了他们为国家和人民付出的巨大牺牲。今天的“刘老庄连”,依然活跃在各类任务中,他们的精神仍在延续。
这场战斗,早已超越了历史的尘埃,成为永远铭刻在人民心中的英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