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讲一个历史上的谜案——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的死。 这起事件发生在唐朝晚期,是一场震惊的灭门惨案,至今凶手是谁依然没有定论。 张淮深是谁呢?他是归义军的第二任节度使,归义军政权在中国历史上比较有名。事情要从唐朝安史之乱后说起,那时候河西走廊的许多地方,包括敦煌,全部沦陷在了吐蕃的手中。
随着唐朝的衰弱,河西地区渐渐被遗忘,但敦煌的百姓却始终心系大唐。最终,在当地豪强张议潮的带领下,敦煌百姓起义成功,赶走了吐蕃军队,使这片土地重新归属于唐朝。这对唐政府来说是个意外的喜讯,然而,背后却埋藏着许多复杂的政治矛盾。 尤其在唐朝眼中,归义军的兴起让他们十分担忧。张议潮是个能人,他的儿子张淮深也是一个关键人物。张议潮的哥哥张议潭及其家族,在唐朝眼中并不完全可信。为了获得唐朝的信任,张议潮不惜将自己的哥哥送往长安做人质,还在咸通八年(867年)亲自前往长安,获得了一个司徒的名号——这个职位看似高贵,但实际上却意味着他被架空。于是,张议潮把家族中的侄子张淮深留在归义军担任代理节度使。 张淮深的权力并不稳固,虽然他在外打击吐蕃、回鹘和南山等敌人,但由于没有得到唐朝的正式承认,他在内部的地位始终不稳。二十多年过去了,张淮深一直没有得到节度使的正式旌节,而张议潮则拥有了这个名号。这是张淮深最为焦虑的事情,因为“名不正言不顺”,他深知这给了唐朝掌控他的机会,也因此导致了归义军内部的纷争。 直到文德元年(888年),张淮深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终于得到了正式的旌节。然而,他迫不及待地自封为“河西节度使”,但这并没有得到唐朝的承认。就在大顺元年(890年)二月二十二日,沙洲城发生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惨案——张淮深、他的妻子陈氏以及六个儿子在一天之内全部被杀害。 这起案件的凶手至今没有定论。我们从张淮深的墓志铭中可以了解到一些线索。墓志铭中提到:“公以大顺元年二月念二日,殒于本郡,春秋五十有九,妻子颍川陈氏及六子同死,合葬一处。”文中提到“竖牛作孽,君主见欺”,这让人觉得凶手的身份可能跟某些隐秘的政变或不忠之事有关。 关于凶手的身份,学术界有多种猜测: 1. 索勋说:有观点认为,最大的受益者就是最大的嫌疑人。张淮深死后,索勋扶持了张议潮的儿子张淮鼎上位,但实际掌握了大权。后来,索勋被张议潮的十四女带领的家族势力所消灭。有些学者,如日本学者藤枝晃和向达,认为索勋可能是凶手。 2. 唐政府说:另一些学者认为,唐朝政府长期通过旌节控制归义军,防止其独立割据。孙修身指出,张淮深介入了李茂贞、朱温等重大政治事件,可能因此触怒了唐政府。 3. 张淮鼎说: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竖牛作孽”指的是张淮深的儿子作乱家族,可能是张淮鼎被唐政府任命为沙州刺史后发动政变,杀死了张淮深。 4. 回鹘说:张淮深在任内多次与甘州、河西、西州的回鹘交战,回鹘可能因此怀恨在心,联合李茂贞和归义军内部的叛徒发起政变。 5. 庶子说:有学者认为凶手可能是张淮深的庶子张延思和张延嗣,他们也可能因家族内部的争斗而杀害了张淮深一家。 历史上许多悬案往往没有定论,张淮深的死也是如此。各种学者提出的观点各有其道理,我们只能列出这些猜测,最终由读者自行判断。 值得一提的是,张淮深死后,张淮鼎继位,但他在位不过一年多,政权很快落入了索勋的手中。索勋凭借着战功和在瓜州的威望,获得了唐朝的正式任命,继续维持归义军的统治,并将其战略重心转向西部,以便让唐朝安心。 不过,政权并未稳定太久。在景福二年(893年)秋,张议潮的十四女率张家族发动政变,斩杀了索勋,并重新夺回了政权。后来,张议潮的女儿虽成功夺权,但她的政治影响力并不持久。三年后,张淮深的后代张承奉发动了政变,打败了张家族的力量,最终稳住了政权。 张淮深之死引发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深刻影响了河西地区的政治格局和历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