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5年正月十五日,对于南宋的百姓来说,本应是一个热闹庆祝的节日。这个时候,天子通常会站在皇城上观赏节庆活动,城内也会张灯结彩、上演花车巡游,气氛祥和,充满欢声笑语。然而,这一年,虽然街头的节庆装饰依旧挂起,但人们的脸上却满是忧虑,甚至是深深的恐慌。
因为就在不久前,传来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蒙元大军已经攻陷了鄂州城(即今天的武汉武昌),而南宋的名将吕文焕也投降了敌军。吕文焕投降的消息如同一颗重磅炸弹,瞬间打乱了南宋军队的阵脚。吕文焕在南宋军中有着深厚的影响力,他曾是北部防线的守将,许多防线上的将领都曾是他的部下。仅在正月初,黄州的陈奕、蕲州的管景模、江州的吕师夔等一系列防线的守将纷纷投降,南宋防线瞬间崩溃。最让人愤怒的是安庆府的范文虎,元军还没到,他就主动派人迎接元军,表示投降。
原本坚固的长江防线,现在已被撕开了一道巨大的口子,蒙元军队距离南宋都城临安(今天的杭州)仅剩200公里。南宋的君臣们心头不禁涌现出一个可怕的念头——南宋就要灭亡了。四十年来,南宋与蒙古之间的战争从未如此紧迫,尽管之前南宋曾在多次败战后保住了长江防线,维护了国家的体面,但现在,连最基本的防线都开始崩溃。
其中最关键的防线是襄阳和鄂州。襄阳城不仅人口众多,而且在军事和经济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果这两座城池失守,南宋的整个局势将会彻底动摇。实际上,襄阳早在1267年就已被蒙古大军围困,南宋历经多年援助,但始终未能成功解围,反而消耗了大量的国力。1273年,襄阳城终告沦陷,南宋的败局加剧。
襄阳的失守,给南宋的士气造成了巨大的打击。南宋军队虽然在平原战斗中远不是蒙古的对手,但他们擅长守城和水战。然而,襄阳的陷落意味着南宋连守城和水战都失败了。整个南宋王朝,从皇帝到百姓,士气跌到了谷底。1274年底至1275年,蒙古再次发动攻击,以吕文焕为首的江防部队纷纷投降,南宋的防线再次动摇。到1275年正月,南宋所控制的唯一防线据点仅剩下芜湖。从此,南宋腹地对蒙古大军完全敞开,再无可依赖的天险。
面对这种局面,赵家天子几乎没有选择余地。要么激励将士,效仿项羽背水一战,要么认怂求和,交出岁币,延续南宋的命运。历史上,南宋确实曾通过交纳岁币来保全一时的平安,但这一次,赵家天子难以再以同样的方式拖延时间。南宋现在所占的土地不到全国的四分之一,虽然商业发达,但想要养活蒙古大军几乎不可能。失去了长江防线,南宋已经沦为一块任人宰割的肥肉,连谈判的筹码都没有了。
迫于无奈,赵家天子决定迎难而上,抵抗到底。朝廷很快决定由丞相贾似道负责指挥抗敌。贾似道并不是历史上最受推崇的官员,但在当时的南宋,他是举国知名的重量级人物。曾在1258年,南宋防守鄂州时,他指挥的“鄂州大捷”令他一度被视为英雄,地位也因此急剧上升。尽管如此,贾似道在军事上的能力并不突出,特别是在面临蒙古的强大压力时,他的应对策略显得尤为软弱。
贾似道虽曾在鄂州大捷中取得过一次“胜利”,但这一场胜利并非源于他高明的指挥,而是由于蒙古大汗蒙哥突然去世,导致蒙古军队撤回。因此,贾似道获得了过度的赞誉。尽管如此,贾似道在朝廷中的地位依然高涨。当南宋的长江防线岌岌可危时,太后便把希望寄托在他身上,认为他能再次创造奇迹。
面对朝廷的期望,贾似道无法拒绝。他最终接受了指挥任务,带领南宋仅存的十三万精锐部队,准备迎战蒙元大军。正月十六日,他率军出发,战舰浩浩荡荡,象征着南宋最后的决战。
然而,贾似道内心深知自己不足以战胜蒙古。他的计划是龟缩防守,等待机会进行求和。虽然他已命令水师封锁长江,但很快,蒙古军队的火攻威胁让宋军的水师士兵们饱受煎熬,士气日益低落。最终,贾似道派遣特使前去求和,但蒙元主帅伯颜断然拒绝了谈判的可能,甚至点名要求贾似道亲自前来。
面对拒绝,贾似道不得不硬着头皮继续作战,但他的指挥毫无战斗力。蒙古军队很快向宋军的防线发起总攻,南宋防线的士气迅速崩溃。贾似道在战斗开始时就表现出极大的恐慌,他和许多将领选择了临阵脱逃。孙虎臣等指挥官迅速撤退,水师将领夏贵也逃跑。整个宋军的指挥体系瞬间崩溃,13万大军毫无组织地溃败,最终芜湖失守。
芜湖的沦陷,意味着南宋的长江防线彻底崩溃,南宋的最后希望也随之破灭。元军迅速推进,临安已近在咫尺。回到朝廷,贾似道只得到了革职的处分,这一轻描淡写的惩罚让所有南宋百姓感到心寒。正是这一刻,南宋王朝彻底失去了民心,再也没有力量继续抵抗。
1276年2月4日,临安沦陷,5岁的宋恭宗赵?成为俘虏。尽管有陆秀夫、文天祥等人在南方继续抵抗,但南宋的灭亡已经无法避免。1279年3月19日,南宋正式灭亡,伴随着319年的历史长河,宋朝的辉煌彻底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