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被匈奴围困在平城白登山,标志着一场重大历史事件的开始。这个事件让汉朝在接下来的六十多年里,始终处于对匈奴的屈辱中。为了应对匈奴的威胁,汉朝多次采取“和亲”策略,试图通过与匈奴联姻来软化他们,甚至幻想通过更换匈奴贵族的血统来削弱匈奴的“狼性”。虽然古人并不知晓基因的概念,但血统决定论在他们心中根深蒂固。
然而,匈奴并没有按照汉朝的设想行事。匈奴的单于(王)并不像汉朝的皇帝那样沿袭父子传承,甚至到后来,匈奴的单于有时是通过选举产生的,且可能会出现多个单于同时存在的情况。也就是说,单于的继承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家族,匈奴贵族集团的成员都能成为单于的候选人。因此,汉朝通过和亲送来的女子,即使她们的后代能够进入匈奴的贵族阶层,也难以真正掌握匈奴的决策权,尤其是不能像中原的“外甥不打老舅”那样,产生对匈奴的完全控制。
实际上,王昭君曾被选为南匈奴的阏氏(王后),但那是在匈奴已经衰弱,并依附于汉朝之后的事情。而且,即便是王昭君的儿子,也没有成为新的单于。从这些事实可以看出,和亲的方式并不像汉朝期待的那样奏效。
此外,和亲不仅仅是送公主那么简单,还伴随着大量的财物赠送,相当于是给匈奴“送大礼”。匈奴可以在边境进行骚扰和掠夺,而汉朝则要尽量忍让,只要不“过分”。因此,这段时期的屈辱可想而知。
回到白登山之围,这场战斗并不是汉军整体战斗力差。汉军当时刚刚击败项羽,士兵都是训练有素的老兵,加上人数超过30万,足以与匈奴的骑兵正面交战。汉军继承了秦军的强大弩阵,在面对匈奴骑兵时占有明显优势。然而,刘邦的指挥失误,轻敌冒进,导致了他和少数卫兵被困白登山。并不是说汉军的主力被围困,只是刘邦掉入了一个简单的陷阱。
如果当时的指挥官是韩信,情况可能会截然不同。韩信是军事战略的天才,他熟悉如何通过诱敌深入来打击敌人。而且,韩信早在这时就明确指出,刘邦最多能指挥10万兵力,而让他去指挥32万兵力反而败得更惨。事实上,白登山之围发生时,韩信还活跃在世,并且在五大关键时间节点中,他的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
具体来说,以下五个时间节点很重要:首先,刘邦和韩信联手消灭项羽并建立汉朝是在公元前202年;然后,刘邦被围困在白登山发生在公元前200年;接着,韩信在公元前196年被杀;马邑之谋(战略性反击匈奴)发生在公元前133年;最后,卫青和霍去病在公元前119年取得了对匈奴的重大胜利。可以看出,白登山之围后四年,韩信才被杀。然而,在此时,韩信已经失去了指挥兵力的权力,完全被边缘化了。
这一场败仗并没有让刘邦意识到自己的指挥能力远不如韩信这样的军事天才,反而加速了对韩信等人的打压,最终导致了自毁长城。如果当时韩信依然掌握北方防线的兵权,汉朝的屈辱历史可能会大大缩短。而韩信在30岁左右就英年早逝,这让人不禁感叹,假如他能够像张苍那样长寿,或许他能在与卫青和霍去病并肩作战时,进一步改变历史进程。
这也让人联想到,如果历史上没有朱元璋在开国初期消灭许多能人,后来的靖难之役或许就不会如此惨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