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的局势错综复杂,英雄辈出,尔虞我诈。那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各方势力不断征战,最终形成了以刘备、孙权、曹操为代表的三大鼎足之势。在这三股势力中,刘备可以说是最弱的一方。若能得到其中的某一位人才,他可能就能守住荆州,避免丞相操劳致死的命运。 “信义布于四海,广纳天下贤士”是刘备的名号,但这句话其实并不能改变他当时的困境。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只有强大的实力才能占有一席之地,单凭“信义”很难改变局势。
三国时期人才的争夺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曾为刘备描绘了时局,他指出曹操占据天时,孙权凭借地利,而刘备则是完全失去了天时地利。曹操身居朝堂,挟天子以令诸侯,他不仅有大权,还吸引了许多胸怀大才的士人。而东吴的孙权依托长江天险,积累了三代人的根基,人才济济。因此,刘备要想在这场权力争斗中立足,必须依靠“人和”,也就是通过人心来凝聚力量。 刘备错失的三位关键人才 1. “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徐庶 徐庶是第一个错过的人。当时,刘备正在新野驻扎,徐庶投奔了他,但不久后曹操得知此事,诱捕了徐庶的母亲,并伪造家书将徐庶骗回。徐庶为救母亲,最终留在曹营,虽然誓言不为曹操出谋划策,但他仍未能为刘备效力。如果徐庶当时没有被曹操挟持,能继续留在刘备麾下,或许在荆州之战中,关羽的命运会有所不同,也许就没有“败走麦城”的悲剧了。 2. 法正的失落 法正是西川著名的谋士,最初投奔刘璋,但由于刘璋用人不当,法正未能得到重用。后来,法正跟随张松、徐庶的建议投靠刘备。法正的加入,帮助刘备成功占领了西川,完成了诸葛亮所谋划的“跨荆益两州”的战略目标。法正为刘备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最终英年早逝,仅四十五岁。若法正长命百岁,或许能在后来的吴蜀之战中发挥更大作用,避免蜀汉的覆灭。 3. 黄权的遗憾 黄权是另一位不为人知的关键人物。作为刘备的军事顾问,他曾提出过合理的建议,尤其是在夷陵之战时,黄权建议刘备水陆并进攻打东吴,但刘备自负才华,拒绝了黄权的提议,导致了蜀汉的惨败。最终,黄权因战败而无法再回蜀国,转而投降魏国。黄权如果能够继续为蜀汉效力,或许能在诸葛亮北伐中发挥重要作用,改变蜀汉的命运。 如果三人都在,蜀汉的命运是否能改变? 如果徐庶、法正和黄权都能继续在刘备阵营中发挥作用,或许蜀汉的命运就会不同。无论是防守荆州,还是北伐中原,他们的智慧与谋略都可能成为蜀汉立足的根本。毕竟,刘备的雄才大略与这些人才的辅佐,将更有可能让蜀汉在三国中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