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是诸葛亮的千古奇策,尽管诸葛亮当时尚未正式出山,但他已深刻理解当时的天下大势,并为刘备提供了一份完美的战略蓝图。事实上,这样的见解并非诸葛亮独有,很多当时的智者,包括周瑜、鲁肃,甚至连武将甘宁,都早有类似的看法。只是,他们提出的多为二分天下之策。 其实,二分天下与隆中对的战略本质差异不大,只是在具体的对象上有所不同。当时,曹操已统一北方,北方局势稳定,明眼人都能看出这一点。南方则由江东的孙权、荆州的刘表、益州的刘璋和汉中的张鲁等势力把控。对于像鲁肃这样的人来说,他们服务的是孙权,所以他们提出要完全占据南方,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而诸葛亮服务的是刘备,面对北方曹操和江东孙权已经相对稳固的局势,他自然选择了三分天下的策略。 不过,聪明的人岂止是他们几位?刘备,尽管屡战屡败,时常处于劣势,但他经过多年战争与政坛的洗礼,早已具备了对天下形势的独到判断。毕竟,刘备与曹操曾亲自交过手,曹操的实力他肯定清楚;对于江东的孙权,虽然未曾直接接触,但刘备明白,江东的三代君主及长江天险使得孙权政权稳固,至少不会轻易被侵占。因此,刘备若要扩展势力,最好的选择方向显而易见。我们可以推测,刘备不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他不确定如何行动,且还在考虑这样做可能带来的后果。
因此,所谓的《隆中对》战略,不单是诸葛亮为刘备出谋划策,更像是刘备通过诸葛亮的口,表达出自己早有的想法。刘备在见到诸葛亮后,巧妙地引导话题进入天下大势,表面上是礼贤下士向诸葛亮请教,实际上却是在试图让诸葛亮依照自己的思路提出计划。 诸葛亮,作为当时最为聪慧的谋士,当然明白刘备的意图。但他渴望出山施展才华,而刘备正是那个理想的合作对象,于是他顺应刘备的引导,提出了三分天下的战略,这个方案实际上正是刘备心中所想。 此外,要实现三分天下的战略,刘备不得不与荆州的刘表和益州的刘璋打交道。然而,这两人同样是刘氏宗亲,若刘备直接去争夺他们的地盘,势必会被批评为侵吞同族的土地,这与他一直标榜的仁义形象不符。因此,若是由谋士诸葛亮提出这一策略,刘备执行时则不容易受到如此批评。尽管这意味着与同族交战,刘备至少可以避免被视为早有觊觎之心。此外,这样的做法还有助于刘备最终继承大统。 刘备,一直以来充满雄心壮志,声称自己忠诚于汉室,愿意为天下安定而战。可是,他内心的忠诚究竟有多深,是否仅仅是对刘协的汉室江山,还是更倾向于他自己掌握的刘备家族的江山,谁也无法完全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