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从未中过进士,却培养出苏轼和苏辙,一家三口都成为千古文豪
迪丽瓦拉
2024-11-23 18:24:15
0

原标题:自己从未中过进士,却培养出苏轼和苏辙,一家三口都成为千古文豪

中国历史上,提起名垂后世的文学世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宋代的三苏:苏洵、苏轼、苏辙。

这父子三人,不仅诗词成就巨大,而且每一个人都位列“唐宋散文八大家”。

在这三位父子中,苏轼的文学成就和名气最大;苏辙的官做得最大,一度做到了副宰相;而苏洵呢,虽然是这两个人的父亲,名气没有苏轼大,官到去世的时候,才做到八品。

而且苏洵成名特别晚,二十七岁才开始读书,并且是“唐宋八大家”中唯一一位没有中过进士的。

诶,你说,这苏老头不会是因为他沾了两个儿子的光吧?

这可真不是。他两个儿子之所以有如今我们看到的成就,虽然跟天生才华分不开,但也十分依赖“老苏”的教导。不仅如此,他的文章还自成一家,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分庭抗礼。

现在有句话叫,只要你现在开始努力,一切都不算太晚。我们总感觉这是句鸡汤,其实不然。

苏洵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二十七岁才开始读书,最终成为了一代文学大家。三字经里有一句话“二十七,始发奋”,说的就是苏洵。

但是,它能取得如此成就,也不想说的这么简单。主要归功于他五方面的努力:

第一方面,浪子回头,且有贤妻支持

苏洵小的时候就不爱读书,由于父亲还在,没有养家的责任,加上他有点侠气,于是就像年轻的李白一样,在外出游,走了不少地方。

在他十八岁的时候,取了一个和他同岁的女子。这个苏夫人很有名,后来在教育苏家两兄弟的方面也出了不少力。

苏夫人原本是当地大户家的女儿,带了不少嫁妆。没多久就被苏洵挥霍完了,而苏洵依然在不务正业。苏夫人看在心里没有说。

直到有一天,苏洵想通了,也实在不好意,就问苏夫人:“我觉得,我现在要开始读书,应该还能有所成绩。可是我要专注读书,家里的负担这么重,可怎么办?”

苏洵的话正中苏夫人下怀,她就说:“我早就想说你,但是你要因为我的原因才开始读书。不是自愿的一定,也读不出什么东西。现在既然你自己发奋读书了,那家里,你就不用管了!”

第二方面,及时转型,朝着人生真正的目标努力

从那年开始,二十七岁的苏洵开始发奋读书。但是苏洵的科考之路并没那么顺利。在他三十七岁的时,又参加了一次制科考试。没有考中。

这制科考试可不比科举,可谓难上加难。在宋朝三百年间,科举考试选了4万多进士,而制科考试只有41人通过。

于是,他放荡不羁的性格又再次展现出来了,哥们不陪你玩了,咱不考了!要做一个自由的学者和文章大家。

于是,他把自己科考间写的数篇文章一把火烧了。这些文章,都是当时为了应付考试写的文章,不能自由创作,而且结构散漫。

接下来,他就开始闭关读书,这一闭关,就是几十年的时间,只读圣贤的经典。比如:孔子的书、孟子的书、韩愈的书。

渐渐地他揣摩出门道了,也就是研究出来文章的底层逻辑。

欧阳修后来在他的墓志铭里这样说他的文章:

“乃大究六经、百家之说,以考质古今治乱成败、圣贤穷达出处之际。得其精粹,涵畜充溢,抑而不发。”——《老苏先生墓志铭》

老苏这个人啊,研究《六经》以及百家的学说,探究古今朝代兴衰的原因,圣贤们的挫折、顺利、出仕、退隐的原因。获得了它们的精华,储备丰富,但是先压抑着他们不表达出来。

“久之,慨然曰:可矣!由是下笔顷刻千言。其纵横上下,出入驰骋,必造于深微而后止……故号老苏以别之。”——《老苏先生墓志铭》

等到储备够了,才开始下笔。顷刻千言,文章纵横驰骋,思路开阖自如。一时间,求学者都把他的文章当范文学习。人称“老苏”。

第三方面,具有特色的育儿方式

老苏对儿子们的教育,首先从他们的名字入手。他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名二子说》,里面解释了苏氏两兄弟名字的由来。

“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辙乎,吾知免矣。”——《名二子说》

就是,苏轼虽然你有才华,但是你做人要低调小心;苏辙希望你能不居功自傲。

其次,告诉孩子读书千万别读死书。你要清楚你们读书可以有两个目的:如果你做得了官,就要治国安民;如果你做不了官,你就要著书立传,把你的思想流传后世。

第四方面,苏洵陪着孩子们一起读书

这点很多现代人都很难做到,而且苏洵不仅仅是坐在那看着苏轼、苏辙学习。

而是真正地参与到他们的阅读之中,与他们融汇贯通一起讨论。

有一次,他们读宰相富弼的一篇文章。里面是写给辽国国主的一封信,大概是这样说的:辽主啊,你没事儿别老是发动战争,会损耗我们彼此的国力。为什么你的臣子这么热衷地劝你来跟我们打仗呢?因为他们是有私心的,打仗,他们就能立功了。但是对你是有害的。

读完,苏洵一方面夸赞这篇文章写得好,另一方面问两个儿子,你们能不能想到古人们提出来的类似的观点。

苏轼的脑子比较活一点,于是就说汉武帝时候有个叫严安的大臣也这样说过。但是他论证的过程没有富弼那样严密。

那个时候,苏轼只有十几岁,就如此博学。以至于在第一次科举考试的时候,主考官欧阳修把他的试卷当成了自己的得意弟子曾巩的了。

第五方面,读万卷书的同时行万里路

在在家宅着读书之余,苏洵也经常带领兄弟二人,游历山河。

北宋嘉祐初年,也就是苏洵47岁的时候,带着两个儿子,进京。拜访了欧阳修等名人。欧阳修对他们三人的文章都极其赏识。

特别是针对苏洵的文章,欧阳修认为可以与汉朝的贾谊媲美。

次年,苏轼、苏辙首次科举同榜及第,苏门三父子的名声轰动京城。

纵观苏洵一生取得的成就。实在是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独特的个例。一方面,他是自学成才,达到了上可比肩贾谊,下可与韩愈、欧阳修分庭抗拒的水平;另一方面,他也开启了一个时代,教育出了苏轼、苏洵这两位也可谓桃李颇丰的文章大师。

最重要的一点,他给后世做出了一个榜样,他证明了,一个人只要心有所向,并愿意为之付出正确的努力,也能够达到很高的水平。

1066年四月,苏洵病逝于京师时,他的官职才升到八品几年。但是他对文学的意义,却无法估量。史称“老苏”。

参考文献:《宋史·苏洵传》《宋史·苏轼传》《苏东坡传》《老苏先生墓志铭》《名二子说》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一... 古往今来,历史上涌现的战将不计其数,但能被我们记住的并不多。将领的扬名立万,我们纵观历史,几乎都是在...
原创 为... 为何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宋朝分为“北宋”与“南宋”? 汉史趣闻 13:04 汉朝是刘邦开创...
渭南发现仰韶文化时期大型尖底瓶 “该器型目前用途有两种说法,汲水器或者酿酒器。”渭南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队副队长、渭南市博物馆考古部...
原创 这... 李鸿章被刺的消息就像一枚在广岛上空爆炸的原子弹,外务大臣陆奥宗光和首相伊藤博文获悉后,惊骇不已高度紧...
原创 历... 最根本原因是,历史上真正有名,有实力的杨家将只传承了三代!到宋神宗之后,基本就已经消声灭迹了!故没有...
原创 学...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就是作为第一个王朝我们对夏朝的认识很模糊。那么学了这么多年的历史,你真的...
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的数学决斗 尼科洛-塔尔塔利亚(左)和杰罗拉莫-卡达诺(右) 文艺复兴时期两位数学家的故事,他们的嫉妒、阴谋和...
原创 钱... 引言 十九世纪70年代,普鲁士王国与法兰西第二帝国因争夺欧洲大陆霸权而爆发战争,法国领土被普军肆意侵...
原创 夷... 诸葛亮和刘备策略上的差异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的很明白:刘备占领荆、益、西和戎国,南征夷越,与孙权...
原创 为... 魏忠贤,在明朝的历史上,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人,当时朝廷大臣在奏折中都不敢直呼魏忠贤的名字,称其为“厂...
原创 唯... 说起全世界比较出名的兵种,蒙古铁骑肯定能排前十。当年成吉思汗的大军横扫欧亚大陆,但是他生前一直没攻下...
原创 李... 李世民差点被李建成用毒酒毒死这件事,不是一般的野史瞎说,正史是有明确的记载的。我们先看《资治通鉴》是...
原创 东... 在历史的长卷中,有一位女性令人印象深刻却又常被忽视。当提及“未若柳絮因风起”,许多人恍然大悟。可为何...
大清银币:清朝末期的货币瑰宝 大清银币,作为清朝末期的一种重要货币,不仅见证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变革的时代,更是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
原创 历... 历史上的张辽,文武双全,是一员厉害的猛将。张辽原本跟着吕布,最后在曹操阵营大放异彩。 在白狼山之战,...
原创 李... 1644年三月李自成进了北京城,他的事业也走上了巅峰,统一全国指日可待。但是一个月后,他却在山海关惨...
太荒唐了!粉丝10分钟充了90... ‍‍ 来源:绝望的老爹 这到底是韭菜收割还是为会员谋求福利,仁者见仁。 昨天,知名财经自媒体唐书院恢...
原创 一... 公元1227年8月25日,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病逝在归国的路上,终年65岁。成吉思汗死后关于他的墓地所在...
原创 综... 综合能力,同为“武庙十哲”,乐毅比白起强很多。白起有乐毅一半的智慧,也不会落得杜邮自刎的下场,乐毅的...
原创 李...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从德胜门进入北京内城接管明政权,四月二十九日称帝,第二天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