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在第三届“良渚论坛”的分论坛现场,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分享良渚古城反山王陵的考古新发现。
在曾经发现良渚时期最大玉琮(通称“玉琮王”)的反山王陵附近,发现了大型院落。该团队发现并确认,良渚古城反山王陵外部存在四面合围的院墙结构,面积约25000平方米,接近一个小型小区的占地面积。
图中红线即为反山王陵外部院墙结构。
“因为良渚时期还未发现文字,我们需要靠建筑、墓葬的信息去还原当年的社会组织关系。假如说这个院墙,我们证实是陵园垣墙的话,那就说明良渚贵族已经有陵寝的概念了。相当于贵族去世了,不光是挑块地埋在一起,还要给这个陵修围墙,可能还有配套的享殿,就像秦始皇陵那样,它是有庙的。这对我们研究良渚时期的礼制提供了又一佐证。”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人员说起,关于这个大型院子的一种可能性,“而且我们不是只发现了这一个院子,一连串有6个院子。”
反山附近共发现6个院子(图上红线所示)。
这一考古新发现,得益于该考古团队实践总结的“空—天—地—数”一体化大遗址考古新方法。其中,“空”指的是航空遥感、无人机等,“天”指的是卫星遥感,“地”是传统考古的调查发掘,“数”指的是地理信息系统等全数字化记录。从良渚古城发现后,良渚遗址大的结构性发现,大多通过此方法找到线索,形成良渚大遗址考古的新范式。
依据此办法,近年来新发现20余条良渚水坝(图中黄色点位所示),基本揭示良渚古城遗址外围水利系统完整结构。
考古队通过水利系统的快速调查法,发现反山坐落于与水利系统相连的一条南北向土垄上,说明古城功能区与水利设施的结构联系,进一步证实了水利系统与良渚古城是统一规划与设计的超级工程;反山院墙以及东部建筑遗迹的发现,突破反山作为单纯土墩墓地的传统认识,可能代表我国古代陵寝制度的发端;反山附近成组院落的发现,为良渚古城贵族社会组织和人群关系研究提供重要线索。
相关链接
1986年,良渚文化50周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反山进行了第一次发掘,发现了贵族墓葬,尤其是发现王陵级别墓葬,也正是反山12号墓出土的良渚代言人“玉琮王”和“玉钺王”。由此,考古工作者意识到良渚遗址是良渚文化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域,并提出了“良渚遗址群”的概念。
1986年,反山发掘了土墩西边的三分之一,之后,瑶山、莫角山、塘山,良渚考古的发现越来越多。
2020年后,考古所开启“考古中国”研究,按照“先外后内、先框架后细节”的原则开展良渚遗址的研究。对于反山与水利系统关系、反山空间结构等方面,均有重大突破,同时,也发现多条大遮山向南延伸的长垄,形成极为复杂的水管理系统。
最重要的是,数字高程模型显示出一条长垄,这条长垄是良渚遗址群聚落规划中最重要的分水岭,西侧为库区,东侧为古城和300多处聚落。而反山就在最东侧长垄南部。这说明反山作为良渚古城最重要的贵族王陵区,建立在水利系统的结构之上,从空间关系角度印证了年代学的结论,证实水利系统与古城是统一设计和建造的整体性工程。
考古队根据“空-天-地-数”一体化的良渚考古范式,对涉及反山地区的各类历史影像进行处理解译。2024年4月,意外发现反山土墩外围存在一个长方形院墙的结构,同时发现类似的4-5个院落呈串珠状分布于长垄南部。分析还显示,反山院落存在河道、墓地、建筑、通道、水池等结构。
2024年,浙江省考古所重启对反山的发掘工作。最近,考古所在反山东坡布置四条探沟,开始对反山墓园南墙和东墙试掘。对部分边界底部发现的草裹泥进行碳同位素测年。确认了反山墓园的边界,同时,发现部分边界底部草裹泥与外围水利系统年代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