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提到红军时期的领导人时,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朱德、毛泽东和周恩来。的确,这三位领袖在我军历史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在长征时期,实际的军事领导核心却是毛泽东、周恩来和王稼祥。更令人意外的是,在长征之前,王稼祥的地位甚至一度高于毛泽东。
王稼祥作为我党早期的资深领导人,不仅在党内地位显赫,他的能力和贡献也是不容忽视的。但令人困惑的是,在1945年召开的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后,王稼祥的地位逐渐下降,并最终完全退出了领导核心。他的职位在接下来的岁月里不断下滑,这一变化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1945年4月23日,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参会代表共755人,其中547人拥有投票权。王稼祥虽然是晋冀鲁豫代表团的成员,但因病未能参加会议。经过多轮选举后,大会选出了新一届中央委员,而王稼祥以204票落选,这一结果让许多人感到意外。按照王稼祥的资历和贡献,落选本不应该发生。对此,时任组织部长的胡耀邦解释道,王稼祥因患有严重的肠胃病,未能参与大会的筹备工作,许多代表对他不够了解,才导致他未能当选。
然而,胡耀邦的解释并未触及王稼祥落选的深层次原因。中央秘书长杨尚昆对此也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王稼祥落选的根本原因主要有两点:首先,王稼祥性格内向,不善于与群众接触,许多地方代表对他并不熟悉,认为他过于高傲。事实上,王稼祥一直是一个很有书生气的干部,性格刚直,不擅长处理人际关系。尽管同事们对他都很尊敬,但在七大的选举中,他并未得到足够的支持。
其次,许多党内人士认为,中共七大实际上是在清算王明和博古的错误路线,尽管王稼祥在长征之前明确支持毛泽东的正确路线,很多人仍然认为他曾与王明、博古等人有过密切的联系,导致他受到了牵连。王稼祥曾经是留苏派的核心成员之一,早年也曾是红军总政治部主任,后来又成为中央军委副主席,他在党内军中的地位权力达到了巅峰。
不过,与王明、博古不同的是,王稼祥早在他们坚持错误路线时,就清楚意识到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并站出来支持毛主席。正如毛泽东自己回忆的那样:“王稼祥投出了关键的一票。”
毛泽东对王稼祥的落选感到震惊,甚至在选举候补委员时主动为他拉票。毛主席希望大家能支持王稼祥成为候补中央委员,结果王稼祥全票当选。这一举动在当时可谓是空前的,除了王稼祥,没有任何其他人得到毛泽东亲自为其拉票的待遇。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毛泽东对王稼祥的极高重视。
王稼祥在党内曾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党政军一体的核心领导成员。尤其是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王稼祥更加坚信,只有毛泽东才能带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并在他的一些著作中首次提出了“毛泽东思想”的概念。他对毛泽东的支持,成为了“挺毛派”中的关键力量。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被确立为党中央的核心领导,成功挽救了党和红军,也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打下了基础。毛泽东自己也曾说:“王稼祥是最早支持我的人,如果没有他,遵义会议的成功就不好办了。”
尽管毛泽东如此支持王稼祥,但他并未能重新回到党和军队的领导核心。七大后,王稼祥因病前往苏联治疗,直到1947年才回国。此时,王稼祥已经逐渐淡出了中央领导岗位,开始从事地方的城市建设与宣传工作。
新中国成立前夕,王稼祥被补选为中央委员,之后成为驻苏联大使,兼任外交部副部长。他在我国外交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到了1962年,王稼祥因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提出了自己的外交主张,但不久后他就被批评为“修正主义”。毛泽东曾指出,王稼祥的外交政策是要向苏联修正主义求和,向印度和反动派求和,对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支持减少,这一立场被批评为“三和一少”。
王稼祥的外交主张引发了强烈反响,他遭到了严厉批评,直到1973年,在毛泽东的支持下,他才重新开始工作。但此时的王稼祥身体状况严重恶化,最终于1974年因病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