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战国时期赵国的统帅,因长平之战的惨败而广受批评。他在这场战役中的指挥失误导致赵国四十万军队几乎全军覆没,至今仍被当成“纸上谈兵”的反面教材,成为无能的代名词。然而,近几年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为赵括平反,认为他其实并不逊色于秦国名将白起,反而是背负了沉重的责任,成为了历史的替罪羊。
那么,赵括究竟是一个纸上谈兵的失败者,还是一个拥有非凡军事才能的将领呢?这个问题需要从长平之战说起。
长平之战爆发于公元前260年,主要是秦赵两国为争夺上党而发生的大规模战争。双方总兵力超过百万,是战国时代以及整个封建历史上规模最大、损失最惨重的战役之一。这场战争对于战国历史而言,是决定性的一战,因此两国几乎都动用了国力的全部来争取胜利。
在战役开始时,赵国的主将廉颇与秦国的王龁对峙。秦国一度用反间计,暗中让赵王更换了指挥官,任命赵括接替廉颇的职务,打破了赵国的军事节奏。秦国在幕后悄然调整了自己的阵容,调动了白起为主帅,王龁降为副将。史记中提到,秦昭王深知赵括刚刚接任,而且年轻气盛,于是决定通过派遣白起来确保战胜赵国。
长平之战的失败,很多人认为赵王换将是导致赵军惨败的主要原因。虽然这一决策在某种程度上加速了赵国的覆灭,但赵王之所以做出这一决定,也有其无奈的因素。首先,长平之战爆发前,赵军已经连连失利,廉颇在战场上保持保守,导致赵军士气低迷,连连失败。其次,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国力急速增长,而赵国在长平战役前的资源已经接近枯竭,长久的消耗战已经没有足够的资源支撑下去。
面对这两大困境,赵王不得不选择一个更为激进的战略,试图打破僵局,便让赵括接任主帅。赵括自幼研读兵书,战术上有自己的见解,性格也较为激进,崇尚主动出击。刚上任的赵括,凭借其自信和勇气,确实带领赵军打了几场漂亮的战役,士气略有回升。
然而,秦国为了确保胜利,并未给赵括任何喘息的机会,暗中调动了白起。白起以其深厚的军事经验和极其高超的战术,精心设下了一个陷阱:他命令秦军佯装败退,引诱赵括追击。赵括果然按照自己的直觉,率军追击至秦军的营垒,结果被白起设下的包围圈反包围。赵军陷入了白起的圈套,秦军的主力成功切断了赵军的粮道。
赵括虽然未能打破困局,但在长达46天的围困中,始终未向秦军投降,依然顽强抵抗,指挥赵军进行了多次突围,甚至牺牲了自己。这一战中,赵括以死守为赵军争取了时间,同时也给秦军带来了巨大的损耗。史书记载,尽管秦国最终破获赵军,但秦军死伤过半,几乎耗尽了兵力。
赵括的死,使得赵军士气崩溃,最终选择投降。尽管如此,赵括在赵军中的威望和指挥能力仍然不可小觑。要知道,若不是赵括的坚守和战斗精神,赵军或许早就瓦解了。
从长平之战来看,赵括的失败,并非完全是他个人能力的不足。可以说,他的遭遇更多的是由于所面临的环境、战局和秦国的巧妙计谋所导致的。赵括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纸上谈兵”的无能者,而是一个年轻有为、充满潜力的将领,若给他更多的时间成长,也许他能成为一代名将。对于赵国来说,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赵王决策失误,导致了四十多万赵军的覆灭,赵括不过是替赵王背了锅。
因此,赵括虽然最终未能逆转战局,但他在长平之战中的坚韧与勇气,仍然值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