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期是中国历史上军阀割据最严重的时期,国家缺乏统一秩序,“枪杆子底下出政权”成为普遍现象:谁手中掌握的军队人数多,谁就拥有更多话语权和实际控制力。
按照当时的政治体系划分,每个省的督军是实际掌权者,省长虽然名义上是一把手,但实际权力往往受制于督军。类似于1931年至1943年的中国国民政府,总统林森名义上是国家元首,但真正掌握实权的却是蒋介石。这种关系与各省督军与省长之间的权力格局非常相似。各省督军掌握的军队数量和实力,则完全取决于个人背景和手段。
中华民国刚成立时,北洋政府在袁世凯的协调下,军阀割据现象尚不明显。省长和督军之间存在一定制衡,双方互不依附,职位调动频繁,督军虽有权力,但尚未达到后期割据时期的高度。袁世凯去世后,北洋政府无法再控制各大军阀,各省督军开始形成割据,各自掌握本省的军队,逐渐摆脱中央管束。最初,省长仍有一定影响力,但随着北洋政府的号召力衰弱,省长角色逐渐边缘化,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在督军手中。
各督军无法形成统一目标,为了自保,他们开始暗中发展实力,形势类似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最初,每个省的军队数量就是该省原有的军事力量,军阀发展方式直接影响其后续势力:有的逐步壮大,有的则逐渐衰弱。
张作霖和阎锡山是典型例子。张作霖初到奉天时,手中仅有一个兵力不足一万人的师,其中还包括一些临时招募的土匪。袁世凯去世后,他通过吞并周边小军阀、招安土匪扩大实力,到1918年总兵力不足三万,装备落后。张作霖深知钱和武器的重要性,通过扩大对苏联和日本的贸易,改善东北经济。财富充足后,他大量招兵买马,并购入欧洲先进武器装备,组建了中国首支空军。到1926年,他的军队已超过二十万人,装备在国内各军阀中最为精良。这也是为什么日本在东北虎视眈眈,却不敢轻举妄动,直到皇姑屯事件炸死张作霖后才采取行动。
阎锡山则是另一典型,他起初掌管山西时,省内贫穷且交通闭塞,工业几乎为零,税收有限,军队仅万人左右。他上任后,积极开发资源、修建道路、与外国商人做生意,引入基础工业和军工业,改善经济。几年后,他军队名义上达到二十万,其中可直接调动的部队超过十万,使山西成为民国最具实力的省份之一。
相比之下,冯玉祥虽然擅长打仗,却缺乏管理能力,不愿意将权力交给其他人,导致经济困窘,军队经费不足。即便早期号称有十万大军,后期也难以维持。其他一些省份的督军则存在感极低,因为地方小军阀不受北洋政府管理,督军实际上无法掌控实权。
因此,民国时期一个督军手中掌握的军队数量并非固定,而是根据个人能力、资源和经营方式而定。这也导致了整个民国初年的军阀混战和割据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