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营制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建立之前的大都督府。为了方便军事指挥,朱元璋设立了诸翼统军元帅府,后来改名为大都督府,他的侄子朱文正成为首任大都督。但随着朱文正被幽禁而死,以及胡惟庸案等一系列事件,朱元璋又将大都督府改为五军都督府,负责管理京城及外围的军士。至此,原本的四十八卫京军全都归五军都督府管辖。
到了明成祖朱棣时期,京营建设更加完善。除了原有五军营,还新设“三千营”和“神机营”,形成“三大营”。与洪武四十八卫相比,三大营的总兵力已达七十二卫,总人数在35万至40万之间。京畿守备力量还包括八府,人数约二十八万。此外,各地卫所还需轮流上京戍守。《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九年,朱元璋曾命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山东、河南等地军士操练,以备检阅。然而,由于距离遥远,这种方式难以长期执行。永乐时期,改为从中都、大宁、山东、河南四地派遣京操班军,总数约十六万人,形成可观的机动兵力。
尽管京畿守备部队数量庞大,但土木之变暴露了京军的严重问题:缺编、空编普遍,士兵素质参差不齐,三大营平时不在一起训练,作战时配合困难,甚至互不识别姓名。为了提升战斗力,于谦提出从三大营选拔十万精锐士兵,分十营团练,其余老弱士兵则留在原营,被称作“老营”,这就是团营制度。
团营制度经历多次调整,先后三营、五营、十营,总兵力逐渐增加,但因“夺门之变”而中断,直到明宪宗时期才再次启用。制度初衷是裁汰冗兵、选拔精锐,提高战斗力。然而,单靠裁汰冗兵无法彻底解决问题。老营作为后备部队仍需训练,但在归属、管理上不明确,导致军官随意调配士兵,形成占役现象,即利用士兵劳力为自己或他人谋利。
洪武年间已有占役现象,但《大明律》对违规行为有严格处罚。景泰朝之前,京军偶尔被征调参与工程,通常会有补贴。但老营设立后,这种克制消失,京营士兵频繁被抽调,甚至用于杂役。景泰四年,有奏报称京军将领私役士兵,以赚取个人利益,导致点检时缺员成千上万,京营占役之风盛行。
占役风气严重削弱了京军战斗力。成化之后,京军的机动能力和作战效率明显下降,边军反而对京军心存戒备,担心其夺功占役。京军衰落后,明朝失去了依靠中央精锐兵力的能力,只能调集地方兵力应对外患。这种临时征集方式对经济、后勤和社会秩序造成巨大压力,兵力素质和装备差异大,面对长期战争存在天然短板。但因京军荒废,明朝即便明知弊端,也只能迫不得已依赖这些临时集结部队。
总之,明代京营制度从最初的五军都督府到三大营、团营制度,初衷是强化京城防御、选拔精锐兵力,但由于制度不完善、占役风气盛行和管理混乱,导致京军战斗力下降,成为明朝后期军事困境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