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新中国大力推动移风易俗运动。
周总理曾向毛主席提到,他的故乡淮安,过去一直有着厚葬的风俗。在那个时代,地主和富人为了修建奢华的坟茔,不惜占用耕地,浪费大量资源。而贫民为了修造祖坟,甚至不得不借债或卖身。这种情况不仅让社会风气堕落,还加重了百姓的困苦。 然而,在新社会,改变这种风俗变得至关重要。周总理认为,领导干部应该率先垂范,带头改变陈规陋习。因此,他决定先将周家位于淮安的祖坟平掉,把这块土地改作耕地。 毛主席对周总理的这个想法表示高度认同。毛主席也问了一个一直困扰他的问题:“已经55年了,你为什么不回家乡呢?” 这句话不禁让人感受到,周总理对家乡的深深挂念。实际上,从推动移风易俗这一点,也能看出周总理一直关心家乡的变化,想要让故乡变得更好。在平时的交流中,他也常常向毛主席等老朋友提起家乡的风土人情。可以说,周总理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情感。 然而,自从55年前离开家乡后,周总理就再也没有回去过,而其中有着许多深思熟虑的原因。 最主要的原因是周总理的工作非常繁忙。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周总理事务繁多,国家一穷二白,许多部门从零开始建设,几乎所有事务都需要他亲自处理。他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甚至有时几天几夜都不休息。因此,周总理几乎没有个人时间,想回到千里之外的淮安,成了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1958年,淮安县副县长王汝祥来到北京汇报工作时,特意拜访了周总理。 周总理看到家乡的来人,感到无比亲切,和王汝祥聊了很久。王汝祥感到非常惊讶,因为虽然周总理已经离开家乡多年,但他对淮安的每一处景象、每一件事物依旧记得清清楚楚。 聊着聊着,王汝祥提议,周总理不如抽时间回家乡看看,家乡的父老乡亲们都很想念他。 然而,周总理听到这个提议时,长叹了一口气,眼眶湿润。 王汝祥看着周总理,心里感到非常难过,但他除了安慰几句,也无能为力。 周总理提到,自己曾在1946年做过一个回乡的梦。这也是有原因的。 当时,战火刚刚平息,国民党政府从重庆迁回南京。国共两党还保持合作关系,周总理带领中共代表团从重庆迁到了梅园新村,这个地方离他的故乡淮安不到300华里。 周总理当时非常想回家看看,离开重庆时,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激动地说道:“36年了,我没有回家,母亲墓前想来已白杨萧萧,而我却痛悔着亲恩未报。” 但即便如此,周总理最终未能如愿回家。这让许多人感到困惑,包括毛主席在内的同志们也曾劝说周总理,即使工作再忙,回乡看看也未尝不可。 但周总理经过反复思考,最终决定放弃回乡的念头。 多年后,周总理与毛主席谈起此事,终于道出了当时的顾虑。虽然他离家乡那么近,但他深知国民党政权依然虎视眈眈,局势紧张,随时可能爆发内战。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周总理早已预见到这一点。他担心一旦回家,国民党可能借机对他进行打击,甚至可能威胁到他的亲人。 此外,蒋介石的手段极为狠辣,许多共产党人的亲属都曾遭到国民党的迫害。如果他回家,淮安离南京又那么近,恐怕他的亲人们很快就会成为蒋介石的囚徒。 另一个考虑是,当时共产党正在淮安一带进行土改。作为当地的望族,周家的人一定会面临很多阻力。如果周总理回去,许多人可能会借机拉拢他,试图阻止土改的顺利进行。 虽然周总理绝对不会给亲戚们开后门,但他担心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制造谣言,或是一些年轻同志在面对周家的背景时,无法公正执行政策。 此外,周总理在党内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如果他回家,必须安排大量的警卫保障安全,这会带来很大的工作负担,并且可能引起不必要的骚动。 因此,尽管1946年回乡的机会非常难得,周总理还是为了大局考虑,放弃了这个机会。 建国后,周总理的顾虑并没有减少。 新中国虽然成立了,但许多人依旧心存旧念,尤其在地方上,一些形式主义的行为屡见不鲜。周总理的弟弟曾向他提起,淮安当地政府想翻修周总理的故居,甚至打算搬走住在大院里的几户人家,建设一个纪念馆。 对外人来说,这似乎是一件很荣耀的事情,但周总理听后却感到非常生气。 他后来见到淮安的县委时,明确表示反对。他说: 周总理不仅对自己严格要求,对家人也有同样的高标准。他的弟弟周恩寿身体不好,已经无法继续承担工作任务,但仍在保留职位,领取国家工资。周总理认为这是极其不合理的,最终劝弟弟提前退休。 周恩寿虽然没有意见,安心在家养病,但他也像周总理一样,长期未能回故乡。他常常表达对家乡的思念,甚至曾几次向周总理提出想回淮安看看。然而,周总理始终不同意,令周恩寿十分困惑。 有一次,周恩寿忍不住问:“你是总理,回去怕有光宗耀祖之嫌,我不过是个平民百姓,难道也不能回去看看吗?” 周总理沉默片刻,回答道:“不能,就是因为你是总理的弟弟。你想想,如果你回去,县委会不会派人接待你?这样会给地方同志增加负担,何必去做呢?” 1965年,周总理决定平掉家乡的祖坟,这件事需要家人回去处理。周恩寿觉得这是一个回乡的机会,但周总理最终决定派自己的侄儿去,并特别叮嘱,回去之后一定要低调,不得惊动任何人,办完事情后立即离开,不准当地领导接待。 许多人听后认为周总理做得过于冷酷,不仅自己不能回故乡,还剥夺了亲人回乡探望的机会。然而,周总理心中有太多无奈。他虽然想回家,但作为国家总理,必须从大局出发,考虑到全国的利益。 周总理深知,只有消除阶级压迫,才能让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而那些光宗耀祖、衣锦还乡的传统,只会加剧阶级的固化,最终让底层人民承受更多的痛苦。 因此,周总理从未借助自己的职务为自己或家人谋取私利,反而以身作则,牺牲了自己的个人利益。 到了1970年代,周总理被诊断出癌症,但他依然坚持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依旧怀念着故乡,但从未向外人透露过自己的思念。只有在与妻子邓颖超交谈时,他才偶尔谈起家乡的往事,回忆起自己小时候的点点滴滴。 然而,他始终没有提起回故乡的事情,始终表示自己事情太多,只能等待更多的时机。直到1976年1月8日,周总理因病去世。 大家原以为,周总理生前如此思念家乡,死后应当葬于故土,但实际上,周总理早就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