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之战,对刘备集团来说,虽然最终以“胜利”告终,但也可以说是一场“惨胜”。这场战斗历时两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最终逼得曹操放弃了汉中。刘备也因此在正面战场上,第一次成功击败曹操,随后他自称汉中王,表达了自己匡扶汉室、恢复汉朝的决心。
夺取汉中后,刘备集团的势力继续扩张,进入了全盛时期。那么,在这个时期,刘备集团的二把手到底是谁呢?人们普遍认为是军师诸葛亮,但事实恐怕并非如此。
二把手的强势候选人
关于刘备集团的二把手,后人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最常被提到的几位候选人包括马超、许靖、法正等人。首先说说马超。马超出身于军人世家,祖上是汉朝的伏波将军马援,父亲马腾也是一位有名的将军。马超年轻时便声名远扬,被誉为“健勇”,曹操曾多次想拉拢他,但马超都拒绝了。后来,刘备攻打刘璋时,马超选择投降,加入了刘备麾下。
汉中之战后,马超联合了一百多名蜀汉官员上疏,劝刘备称汉中王。此后,马超被任命为左将军,拥有了持节的权力。从这个职位来看,马超在蜀汉的地位非常高,而且从史料上看,他也确实是蜀汉阵营中的武官之首。这些荣誉让人容易认为马超在蜀汉内是二把手的位置,但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马超的实际权力并不大。他虽然有了很高的官职,但兵权有限,也没有固定的镇守之地。所以,刘备赋予他这个职位,更多是一种安抚和拉拢的手段。毕竟,马超在西北地区有很大的影响力,如果不给他足够的荣誉和待遇,不仅难以留住他,还可能引发其他人的不满。刘备虽然心中对马超有所忌惮,但也通过高位和荣誉让马超名义上成为蜀汉的代表人物,从而稳住了他在阵营中的地位,避免了潜在的威胁。后来,刘备称帝后,还借助马超在羌人中的声望,有效地牵制了西北边境的曹军。
接下来是许靖。许靖是三国时期的知名人物,擅长评判人物,后来他投降刘备,成为蜀汉的一员。许靖曾在刘璋手下任职,在刘备攻占成都时,许靖曾尝试越城投降,但未能成功。刘璋原本应当处决他,但由于战局紧张,未能及时处置。刘璋投降后,刘备对许靖心存疑虑,因为许靖能背叛刘璋,将来也有可能背叛自己。所以,刘备并不打算重用许靖,但法正却劝说刘备,许靖虽然有些虚名,但他的声望广泛,若不善待他,反而可能引起外界对刘备识才不明的批评。因此,刘备只得厚待许靖,拜他为太傅。其实,刘备并不真正信任许靖,许靖的作用更多的是在外界树立刘备知人善用的形象,增加刘备集团的“软实力”。但从实际地位来看,许靖显然无法担任二把手。
再说法正。法正最初是刘璋的部下,后来投降刘备并成为谋士。他多次提出巧妙的计谋,帮助刘备在战场上获得优势。例如在汉中之战中,他采用了声东击西的计谋,成功分散了夏侯渊的注意力,使其陷入不利局面,最终夏侯渊被黄忠斩杀,蜀汉因此获得了战场上的主动权。刘备称汉中王后,法正被任命为尚书令、护军将军,与曹操阵营的荀彧相当,可见刘备对法正的重视。法正去世后,刘备悲伤至极,哭泣了好几天,还为他追赠了谥号,这是刘备时代唯一得到此荣誉的人。然而,尽管刘备对法正十分欣赏,法正仍然不能称为二把手。原因在于,法正作为谋士,虽然能为刘备提供策略,但在实际的战场上并没有直接的指挥能力,而且他性格上较为计较个人得失,曾劝刘璋投降,令刘备对他有所防备。
刘备集团的真正二把手
虽然马超、许靖和法正都在刘备集团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他们都无法成为刘备集团的真正二把手。那么,刘备集团的二把手究竟是谁呢?很多人认为应该是诸葛亮,但如果从刘备称汉中王后的这一段时间来看,诸葛亮还并没有达到这个地位。此时,他只是个军师将军,甚至不如马超和法正,因此,真正的二把手应该是关羽。
当年刘备在涿县建立义勇军时,关羽就已经跟随他,并且在之后的南征北战中立下赫赫战功,刘备对关羽的信任可见一斑。两人关系非常亲密,甚至在睡觉时都要在一起。刘备称汉中王后,关羽被封为前将军,负责镇守荆州。荆州是三国争夺的必争之地,四通八达,是刘备起家的地方,也是与曹魏、孙吴争斗的关键。如果没有荆州,刘备早已被曹魏和孙吴吞并。因此,刘备将如此重要的地方交给关羽管理,充分证明了他对关羽的信任和重视。这个职位不仅仅是一个虚名,它包含了巨大的权力和责任,但也因此成为了一个巨大的负担。关羽最终因自己的性格缺点,在面对孙权和曹操的联手进攻时,败走麦城,最终被敌军所杀,蜀汉因此遭受重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