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熟悉我的老读者都知道,我是把文史作者视为职业之一的。其实我觉得,历史其实也可以当成文学来看:比如关于一些事情的描述。
我在别的文章里提到这样的一个例子:比司马迁在《史记》里认为赵国接收韩的上党郡,属于“利令智昏”的体现。但我个人不这么认为:因为如果赵不接受上党郡,后世一样会说赵腐败软弱。
今天我要说的是另一个类似的情况:那就是战国后期的齐国。
1、没得选
《史记》记载,秦灭其他五国期间,齐王建都会派人到咸阳表示祝贺。甚至当时秦和齐的关系十分友善。最终,等到秦灭其他五国,秦兵出现在齐国边境的时候,齐王建才意识到需要抵抗秦,但此时为时已晚。最终秦灭齐国。齐王田建也在流放地悲惨失去。直到十二年后,齐国才一度复辟。
后世因此认为齐王建在位期间的决策是荒唐的。后世也因此一直把齐王建视为笑柄。
但其实,有过自主运营经验的人都知道:这世界有很多无奈,其中有一种无奈就是:明知道前边死路一条,还得硬着头皮走下去,因为无路可走——所以古代史书上描述的那些现代人看起来似乎摆明是坑的选择,古人还是会选择。根本原因就在于没得选。
2、乐毅伐齐
其实齐国在秦灭六国之前,有过一次亡国——当然是事实上的亡国。
齐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一度是一个可以和秦相提并论的大国。而齐对周边的国家也存在一定的轻视心理:齐瞧不起宋,也看不起燕。在齐周边,除了楚之外,齐实在想不出谁还能同自己相提并论。事实上齐的经济条件也是最好的。
不过,因为燕国燕昭王在位期间,燕实行革新,并且对齐发动进攻。而当时齐全国膨胀,没有意识到燕的强盛。于是在燕大将乐毅的进攻下,齐大片领土丢失。最终,齐国只剩下两座孤城没被燕占领。其余的地盘都没了。此时的齐,事实上等于灭亡了。
燕昭王死后,新的燕王对乐毅有猜忌心理,加之燕对齐的统治,其实类似后来秦对六国的统治,主要还是军事占领,所以统治基础很不稳定。齐的复国力量利用燕王和乐毅的矛盾,发动复国运动。最终燕的力量才被赶出去。
这一复国运动的主导者是齐大将田单。所以历史上也有田单复国这个词语。
3、真相
齐虽然复国了。但是经过之前被燕的占领全境。复国以后的齐,其实和之前强盛的时候不可同日而语。否则齐国也不会不对燕进行打击报复。并且,齐本身也成为魏国和楚国这些强国所虎视眈眈的对象。
而碰巧,楚、魏等国面对秦的膨胀,也存在极大地国防压力。所以这期间,魏和楚虽然也想吞并齐,但能做到的,也不过是蚕食、占领一些齐的地盘而已。
所以对于齐来说,遥远的秦固然会危害自己,但是,当下真正实实在在危害自己的,是魏和楚。
所以对于齐王建来说,自己在位期间,最合理的选择就是利用秦和楚、魏的对峙来保证暂时的太平日子。至于现状,齐王建是无力扭转的。
所以,这是躺平,但也是一种无奈。
这才是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