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帮助秦国从积贫积弱的状态中脱颖而出,使得国家实现了从贫弱到富强的转变,最终完成了统一大业。他的改革措施为秦国的强大奠定了基础,然而,尽管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他却难逃身死族灭的悲剧结局。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这个结果呢? 商鞅出生于卫国的贵族家庭,从小就受到法家思想的熏陶,最终成为法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早期在魏国未受到重用,之后他投奔秦国,在秦孝公的赏识下,成为变法的主要推动者,发起了影响深远的改革。 商鞅到达秦国后,三次拜见秦孝公,才终于得到重用。第一次,他尝试用帝道之术游说秦孝公,但没有成功;第二次,他改用王道之术游说,依然没有结果;第三次,他以霸道之术游说,最终打动了秦孝公,因为秦孝公特别欣赏富国强兵的战略。于是,商鞅在夜晚点亮蜡烛,侃侃而谈关于变法的内容,这使得秦孝公下定决心,任命商鞅主持改革。 公元前359年,商鞅在秦国推出了《垦草令》,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此后,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开始在国内推行变法。商鞅的改革内容包括:改革户籍制度、废除贵族世袭制、实行军功授爵制度、奖励耕种和织物、推行什伍连坐法、制定严格的秦律等。变法初期,许多贵族强烈反对这些变革,甚至太子也触犯了新法,但在秦孝公的坚定支持下,虽然太子免于惩罚,但他的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却被惩处。这件事使得贵族们看到了秦孝公的决心,迫于压力,他们只能勉强接受变法。
到了公元前350年,商鞅的变法进入了第二阶段,改革的深度也进一步加大。商鞅从土地制度、行政制度、税收制度以及民生等各个方面入手,推动着全面深化的改革。 商鞅不仅在内政方面进行改革,还在军事上立下了赫赫战功。公元前354年,秦国出兵突袭魏国,成功歼灭魏军七千人,并占领了少梁;公元前352年,商鞅率兵攻占魏国的旧都安邑;公元前351年,他又率兵占领了固阳。公元前341年,秦国联合齐国和赵国,共同攻打魏国。商鞅设计捉拿魏国主将公子卬,并趁机大败魏军,迫使魏国割让河西部分土地,商鞅因战功被封为商君,拥有了商十五邑。 然而,商鞅的改革并没有一直顺利下去。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继位,成为秦惠王。秦惠王上台后,旧贵族因反感商鞅的改革,联合起来指控商鞅谋反。商鞅被秦惠王下令捉拿。商鞅试图逃亡至魏国避祸,但魏国拒绝接纳他。商鞅只得潜回到他所封的商邑,组织兵力进攻郑县。秦惠王派兵征讨,商鞅在彤地一战中失败并战死。他的尸体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之刑,家族也被满门抄斩。 尽管商鞅死后,秦惠王并没有废除商鞅的变法,但商鞅的死却成为了一个深刻的教训。商鞅在秦国的强盛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那么为何秦惠王会如此轻信谗言,最终处死商鞅呢? 商鞅的死,从他一开始推动变法的那一刻就已经埋下了伏笔。首先,商鞅不过是权力斗争中的一个工具。秦孝公当初推行变法,部分是为了应对国内外的巨大压力。国内,秦国贵族势力盘根错节,极大地限制了王权;外部,秦国面临着义渠、丹、梨等邻国的威胁,魏国也曾想灭秦,随时可能发生战争。任命商鞅进行变法,不仅能够强大秦国,还能解决旧贵族的权力问题,因此商鞅成为了秦孝公的工具。 其次,商鞅的变法伤害了旧贵族的利益。军功授爵制度使得平民可以通过战功获得爵位,这威胁到了旧贵族的既得利益。而土地改革也让许多贵族失去了他们的土地和财富,这使得他们将商鞅视为眼中钉,迫切希望除掉他。 再者,商鞅的威望逐渐超过了秦惠王本人的威信,百姓都知道商君,而忽视了秦王。这对任何一位君主来说,都是难以容忍的。此外,商鞅曾经严厉处置过秦惠王的老师公子虔,伤了他和师傅的面子,商鞅因此成为了他们的心腹大患。 最后,商鞅变法已见成效,他的作用也逐渐消失,而秦惠王则需要稳定的局势和团结的贵族支持,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因此,杀死商鞅不仅能平息贵族的不满,还能进一步稳固王权和贵族的关系,这对秦惠王来说,似乎是最优的选择。商鞅在秦国的改革具有决定性意义,他对国家的强大贡献巨大,但在专制制度下,商鞅不过是一个可被利用的工具。随着他的使命完成,他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最终迎来了死亡的结局。这或许就是在君主专制体制下,任何改革所需要付出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