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美:想要战胜中国只有一个办法,但这条鸿沟美国几十年都不敢跨越
迪丽瓦拉
2025-11-08 03:32:32
0

说到中美两国之间的较量,大家都知道这种拉锯战早在冷战时期就开始了,而且到现在依然是全球关注的焦点。许多人认为,美国始终在设法遏制中国的崛起。确实,美国手里有不少招数,比如贸易关税、科技封锁、拉拢盟友等,都在用,但似乎都没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有些分析认为,如果美国想真正击败中国,恐怕必须要在中国的周边搞事情,挑起邻国的纷争,让中国四面受敌,分散注意力,无法专心发展。但问题是,这个做法风险太大,搞不好会把自己也拖进去。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个办法的风险极高,万一失误,可能会自食其果。比如1950年6月,朝鲜军队越过三八线向南进攻,美国立即召集联合国军进行干预。美国军队在9月成功在仁川登陆,推进速度很快,10月就越过了三八线,直逼鸭绿江。

当时,中国刚刚建国,经济和军事都还不强大,但边境安全问题不容忽视,于是中国派遣志愿军于10月跨江参战。第一次在云山作战,美军骑兵师遭受了不小的损失;第二次战役发生在长津湖,美军陆战队撤退时,很多人因寒冷而丧命。

这场战斗持续了好几年,直到1953年7月才停战。美国损失了三万多人,花费了超过百亿美金,却依然没能统一朝鲜半岛。这次战争让美国意识到,直接在中国的边境上与其较量,代价太高。麦克阿瑟曾试图通过轰炸中国东北,甚至考虑使用核武器,结果被总统杜鲁门撤职。由此,美国对于亚洲的边境冲突就开始变得更加谨慎了。

再来看越南问题。1964年,北部湾事件后,美国国会批准总统使用武力,1965年,美国海军陆战队登陆越南岘港。美军的兵力曾高达50万人,开始轰炸北方,甚至用“橙剂”化学物质摧毁丛林,打击越共。尽管如此,到了1968年,越南春节攻势爆发,从顺化到西贡,战斗全面展开,造成美军巨大的人员和物资损失。国内反战情绪激烈,约翰逊总统选择不再继续战争。

1970年,尼克松总统上台后,实施“越南化”政策,并于1973年签署巴黎协定,撤出了美军。1975年,西贡陷落,越南统一,美国付出了五万八千人的生命,耗费了1500亿美元,国内的反战示威也是波涛汹涌。这场战争也证明,美国在与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的冲突中并没有占到便宜,既伤了经济,又损害了政治形象。

虽然中国在越南并没有大规模出兵,但却在背后支持了北越,毛泽东曾警告美国不要越过十七度线。美国最终也没有敢大规模向北推进。这些历史经验直接影响了美国对中国的战略。美国意识到,在边境挑起冲突,很容易陷入泥潭,尤其是在核时代,升级的风险更大。

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对中国的战略逐渐转向经济和科技领域。2018年,特朗普政府发起了贸易战,征收高额关税,限制华为等中国科技公司的发展,直到2025年,这场贸易战仍在持续。中国则以稀土出口管制、自主研发量子计算技术、新能源技术等方式进行反击。

在科技封锁方面,美国拉拢荷兰和日本等国限制中国获取光刻机等关键设备,但中国在5G和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追赶也越来越快,已不再落后。在外交方面,美国推动印太战略,成立四方对话机制,拉拢日本、澳大利亚和印度来围堵中国。与此同时,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上合组织等平台扩大自己的国际朋友圈。

在军事方面,美国加强了在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包括航母基地等,但在南海和台海的摩擦基本上没有升级为全面冲突。智库的报告指出,美国意识到中国海军的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福建舰的入列标志着中国航母的实力提升,而东风导弹等反舰武器的威胁也让美军航母群在靠近第一岛链时就可能面临巨大危险。

为什么美国不敢越过这条“鸿沟”呢?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成本和代价计算不过来。首先是军事风险,中国的国防预算全球第二,火箭军、陆军的现代化程度非常高,而且人口基数大,万一边境爆发冲突,中国的反击将会非常猛烈。

在经济方面,中美之间的贸易额庞大,中国是美国的大供应商,很多像苹果这样的美国公司都在中国组装产品。若断链,美国企业将首当其冲受损。

布鲁金斯学会的一篇文章指出,如果美国与中国发生战争,全球经济必定会受到严重打击,无论谁胜利,结果都会是惨痛的。而根据大西洋理事会的报告,美国虽然试图尽快战胜中国,但实际上并未做好充分准备,一旦拖延,成本将会增加。

美国在朝鲜和越南的历史教训深刻影响了决策者。虽然现代武器和技术非常强大,但并不意味着能轻松取胜,尤其是地面战的残酷和补给线的漫长,让美国不得不三思而后行。再加上核威慑的存在,任何一方都不愿冒险。

目前,美国的重点仍在于威慑,其国防部指出中国军力的扩展,但美国更倾向于通过加强与盟国的合作,避免与中国的直接冲突。而中国方面,则专注于军事现代化,提高威慑力,同时在经济上推进“双循环”战略,减少对外部依赖。

有国际观察指出,中美之间的博弈是多层次、全方位的,但边境冲突仍然是高风险的选项,各方都不愿意轻易触碰。人民论坛的文章提到,美国的单边霸权正在松动,而负和博弈破坏了现有的国际规则,反观中国,则始终坚持多边主义。

总的来说,这条鸿沟并不是美国不敢跨越,而是不能跨越。几十年的犹豫,已经证明美国算得很清楚。未来的博弈依然会持续,但边境的火药桶,谁碰谁烫手。大国之间的较量,胜负并不取决于战场,而是在经济、科技、文化等多个赛道上的较量。谁能笑到最后,得看谁更稳重,谁能走得更远。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为...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的言行举止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尤其是他...
原创 大... 在清朝,皇帝与后宫的婚姻中,依然保留了一些陈旧的习俗,其中之一就是姑表亲婚,也就是皇帝娶自己的表姐妹...
原创 清... 光绪皇帝是清朝最后一位年轻的帝王,他于1875年在北京的紫禁城诞生。作为封建帝制下的少数几位统治者之...
原创 1... 前言 1948年11月,寒冷的北京城外,五名身穿囚服的国民党军官正被押往刑场。其中,领头的是谢士炎,...
原创 同... 最难的境遇莫过于帝王之家。在权力的重压下,亲情往往显得脆弱不堪,就像一层薄薄的泡沫,轻轻一戳便会破裂...
原创 回... 《尼布楚条约》是清朝与沙俄于1689年签订的一项重要协议。条约的签署者分别是清朝的康熙帝与沙俄的彼得...
原创 朱...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他的人生充满了波折与艰辛。从一个贫苦的放牛娃,到最后成为一位拥有至高无上权力...
原创 戊... 甲午海战后,大清帝国就像一个被撕破了最后一层遮羞布的女人,原本的尊严被日本一举撕开。而在旁边围观的,...
原创 她... 清朝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个朝代,关于它的历史记载非常丰富,影视作品中也常常以它为题材。紫禁城、颐和园等名...
原创 清... 清朝灭亡后,许多人依旧不愿剪掉辫子,这背后有几种原因。首先,这与不孝的观念有关,也与一些人过于守旧的...
原创 靖... 靖难之役之后,朱棣最终登上了心心念念的皇位,成为明朝的最高统治者。然而,作为太子朱标的儿子,朱棣登基...
原创 他... 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衰败的过程,西方列强凭借船舰和炮火不断侵入中国,逼迫中国割地赔款,民族屈辱不断。...
原创 清... 道光二十七年,27岁的曾国藩考中进士当上翰林院检讨,在外人眼里这是光宗耀祖的美差,可谁能想到,这位未...
原创 1... 纵观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自从文明诞生的那一刻起,姓氏便一直伴随着每个人。最初的人名,是口口相传的,...
原创 雍... 雍正帝的后代,启功是位高知分子,但他的妻子却是一位来自农村、文化程度不高的妇女。这段跨越了73年的爱...
原创 赵... 赵匡胤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杰出的帝王之一,在许多君主中,他的武功堪称一流。毕竟,年轻时他是大军的将领,征...
原创 孙... 孙中山在1902年跟章太炎聊天的时候,摊开地图指了三个点,说中国要是想在亚洲称霸,就得把首都设在武昌...
原创 清... 在入关之前,后金政权的日常交流和政务大多使用满语。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虽然会一些汉语,但说得...
品《兰亭》韵味|相约龙博解锁南... 近日,黑龙江省博物馆推出“南宋风雅——《兰亭序》图卷”研学课程,以馆藏十大镇馆之宝之一的俞紫芝《兰亭...
原创 文... 文绣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妃子,她在历史上留下了独特的一笔,不仅因她是第一个与皇帝离婚的女性,还因为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