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是唐朝初期的宰相,既是一位政治家,又是一位思想家和文学家。他以忠诚和直言不讳著称,成为唐太宗最为信赖的谏言大臣。唐太宗曾赞誉魏征为明镜,并说过一句著名的话: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意思是通过魏征这个明镜,自己可以反思是否有过错。唐太宗认为魏征是自己做事的最好检验工具。 唐太宗即位后,魏征被任命为丞相和谏议大夫。李世民励精图治,勤于政务,常常召见魏征,向他请教自己治国理政的得失。魏征也毫不避讳地提出批评和建议,直言不讳地指出皇帝的不足。魏征为唐太宗提出的谏言多达200多条,几乎都被采纳。由于魏征的直言,常常让李世民在朝堂上陷入尴尬境地,难以回应。 有一次,唐太宗气愤地跑到长孙皇后的寝宫,愤怒地说:有一天,我一定要杀了那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听后,便问他到底是要杀谁。唐太宗回答:是魏征!他总是在朝堂上刁难我,让我下不来台。长孙皇后听后并不生气,反而笑着对唐太宗说:恭喜皇上,魏征之所以敢在您面前直言,是因为您是明君。明君有贤臣,应该感到高兴才对,怎么能因为他直言进谏就想杀了他呢?唐太宗听后恍然大悟,从此对魏征更加敬重,理解了魏征直言的真正意义。
魏征去世后,唐太宗十分悲痛,为了表达对这位忠臣的尊敬,他亲自为魏征题写了墓碑。然而,发生了一些事情后,唐太宗竟然把墓碑推倒了。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公元643年,魏征去世,唐太宗感到极为痛心,以至于连续五天不上朝。他还下令为魏征举行了隆重的葬礼。然而,魏征的妻子却不同意为丈夫举行过于奢华的葬礼,她坚持用一辆小车将魏征的灵柩送出城。唐太宗得知后,依旧召集百官一同前往送行,并亲自为魏征题写了碑文。魏征的死给唐太宗留下了深深的空缺,许多人都感受到这位直谏大臣的离去对国家的损失。 然而,随着后来的政局变动,唐太宗的心态发生了变化。发生了侯君集等人的谋反案件,而其中两位大臣正是魏征推荐给李世民的。唐太宗因此产生了怀疑,认为魏征可能与这些叛徒有所勾结。盛怒之下,唐太宗决定废除魏征的儿子与公主的婚约,并且将魏征的墓碑推倒,泄愤发泄自己的不满。然而,公元645年,唐太宗亲自征伐高句丽,虽然最终胜利,但并未彻底消灭高句丽,心中不免感到遗憾。他叹息道:如果魏征还在,就可以一举消灭高句丽了。因此,唐太宗重新下令修建魏征的墓碑,以表达自己对这位忠臣的怀念和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