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正统之争一直是政治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三国时期的曹刘之争、南北朝时期的争斗,甚至清朝与南明的争端,这些正统之争在某些程度上一直延续到今天。令人感兴趣的是,隋朝末年的正统之争,李渊、王世充、窦建德三个人都曾被视为隋朝正统的继承者。那么,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接下来我将分享一些个人的看法。
根据史书记载,隋炀帝有三个儿子。长子杨昭一直是隋炀帝最为看重的太子,但可惜在大业二年(606年),杨昭因病去世。次子杨暕本以为自己是继位的最佳人选,尤其在哥哥去世之后,他便向隋炀帝表达了自己的意图,结果却引发了父亲的愤怒。杨暕不仅没有成为太子,反而被隋炀帝软禁起来。第三子杨杲则是庶出,在江都宫变时,他还不到十三岁,显然不具备继位的条件。 在杨暕被放弃之后,隋炀帝开始将目光转向自己的几个孙子(杨昭的儿子们),培养他们为潜在的继位人选。大业十二年(616年),隋炀帝决定放弃北方的政权,逃到江都。但是,他并没有完全放弃北方的控制,而是让杨昭的次子、越王杨侗留守洛阳,杨昭的三子、代王杨侑留守长安,同时赋予这两个孙子较大的自治权力。 这样一来,隋朝的政权就实际上分裂成了三个部分,分别由长安、洛阳和江都各自控制,史称隋统三分。到了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攻入长安,擁立杨侑为傀儡皇帝,并且尊隋炀帝为太上皇,从而继承了长安的隋统。而在大业十四年(618年),隋炀帝死于江都宫变,此时江都的隋朝政权就被叛军首领宇文化及所掌控。隋炀帝的死讯传到洛阳后,洛阳的隋朝留守官员推举杨侗为皇帝,史称皇泰主。然而,洛阳朝廷的军政大权在瓦岗军被打败后被王世充掌握,最终皇泰主被王世充杀害,洛阳的隋统也因此落入王世充之手。与此同时,江都的隋统在败给李密的宇文化及之后,最终由窦建德接管。 于是,长安的隋统由李渊继承,洛阳的隋统由王世充继承,江都的隋统则由窦建德继承。三个人都被认为是隋朝正统的继承者。因此,洛阳的虎牢之战成为了隋统三分的决定性战役,而李渊在这场决战中的正统性实际上对唐军的胜利并没有起到多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