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8月,北京军区举行了一次重要的代表大会。在这次大会上,经过选举,产生了三位新的领导人,他们分别是第一书记陈锡联、第二书记秦基伟和书记傅崇碧。这三位领导分别担任了军区司令员、政委和第一副司令等重要职务,肩负起了军区的重大事务。
从他们的资历来看,陈锡联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开国上将,秦基伟是开国中将,而傅崇碧则是开国少将。他们虽然军衔不同,但在新中国的建设中都有着重要的贡献。 这三位将领有着相似的背景,都是红四方面军的核心人物。陈锡联和秦基伟分别来自湖北和河南交界的鄂豫皖苏区,而傅崇碧则是在红四方面军主力进军四川和陕西的过程中,勇敢加入红军,投身革命事业,为国家的解放事业奉献了青春和热血。 陈锡联和秦基伟早在晋冀鲁豫地区的野战军中就已经是闻名的二野将领,两人曾分别担任过纵队司令和兵团司令等重要职务。在二野时期,他们逐渐成长为兵团司令和军长。而傅崇碧在抗日战争时期担任晋察冀的旅政委,并在解放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曾先后担任过旅长兼政委、纵队副政委以及军副政委等职,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陈锡联虽然作为炮兵司令没有像其他将领那样亲赴朝鲜前线指挥作战,但秦基伟和傅崇碧则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凭借着出色的表现,成为了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秦基伟在解放战争时期尽管早早担任纵队司令,所指挥的部队大多是由地方武装改编而来的,主力部队并不多,且在渡江战役前,主要是配合其他部队作战。然而,随着渡江战役的胜利,15军展现出强大的战斗力和独特的作战风格,正如陈老总所说,战斗力已然成熟。 在抗美援朝期间,15军驻扎在上甘岭,打出了属于自己的军威,也为国家赢得了荣誉,随之而来的是15军和秦基伟的声誉大幅提升,广为人知。而傅崇碧则在政工岗位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是在铁原阻击战中,他作为63军的军长,成功指挥部队抵挡住了敌军的进攻,确保了其他部队的安全撤离。经过15天的激烈战斗,傅崇碧展现了卓越的指挥才能,使得他声名鹊起,成为了军中的重要领导者之一。 回到国内后,傅崇碧受到了军区高层的重视,1961年,他被提升为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并在1966年兼任北京卫戍区司令员。那时,北京卫戍区被提升为兵团级单位,傅崇碧的职责也随之增加,因为卫戍区直接向中央汇报,而不再经过北京军区。这使得他的工作变得更加繁重。有传言说,卫戍区所接到的文件数量甚至超过了军区本身。傅崇碧也曾幽默地说,卫戍区的任务繁重,工作压力山大,文件数量不亚于军区。 虽然傅崇碧在卫戍区的任职时间并不长,总共只有两年,但他在七十年代中期重返北京军区领导岗位,被任命为第一副司令员。1975年,随着全军的大规模整顿,担任成都军区司令员的秦基伟被调往北京担任政委,而陈锡联依然担任司令员。因为陈锡联还兼任副总理等职务,军区的日常事务就主要由秦基伟和傅崇碧共同负责。1976年,陈锡联开始集中精力处理军委的日常事务,军区的工作也变得更加繁忙。 到了1977年,上级领导决定让傅崇碧再次兼任卫戍区司令员,尽管他曾提出过推辞,但在新的形势和压力下,他最终接受了这个任务,并开始将自己的精力分配到卫戍区与军区的工作中,比例大约是四分之三与六分之一。1982年,傅崇碧被提升为军区政委,三年后的1985年,他正式提出申请,退居二线,结束了自己在军队中的辉煌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