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苏联解体的罪魁祸首是教育部?为何我们要对文化侵蚀保持警惕?这张图给了我们答案。
这本教材是苏联解体前发行的,其中描述的是圣诞节的情景。大家要注意,苏联官方并没有圣诞节这个节日。俄罗斯的传统文化中,圣诞节应当是东正教的1月7日,而不是天主教和新教的12月25日。而且,圣诞节的氛围也应当是东正教的传统风格,而非这幅图片中的美式风情。所以,这样一张充满美国元素的图出现在苏联的教材里,实在是不合时宜。它充斥着大量美式价值观的推崇,苏联人曾经为之骄傲的传统符号被遗弃,取而代之的是对美国文化的向往和崇拜。 或许正是这种对美国文化的迷恋,导致了1991年12月25日,红旗在克里姆林宫悄然落下。有人说,正是在长期推崇美式价值观的背景下,苏联的教科书成为了对其自身文化的毒药,教育部应为苏联的解体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从斯大林时代就能看出,苏联的教育体系和文化早已埋下了危机。1941年6月22日,德国向苏联发动进攻。由于战前准备不足,苏联军队连连败退,许多部队被击溃。当时,斯大林回忆起自己童年时学习东正教神学的经历,以及俄罗斯传统的东正教信仰,于是他决定突破苏联官方的无神论政策,开始与东正教的神父们合作,希望借助东正教的力量团结俄罗斯人民。 于是,在卫国战争期间,我们看到红军队伍中出现了举着十字架、圣像上战场的士兵,神父们也脱下僧袍穿上军装,参与到战争中。最终,苏联依靠这种精神力量,赢得了对德国的胜利。然而,这一次与东正教的合作,却动摇了苏联无神论立国的根基,也让苏联的文化统一性产生了裂缝。这为后来一些知识分子,尤其是教育界的思想滑坡埋下了隐患,也给美国文化的渗透提供了机会。 这种文化上的裂痕在斯大林去世后逐渐扩大,特别是在赫鲁晓夫的领导下,对斯大林的批判使得苏联社会陷入迷茫,再加上贪污腐败的现象严重,民众对政府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此时,来自美国的文化入侵也愈加明显。 一些美式的宣传品通过地下渠道进入苏联,悄然出现在官方媒体和公共教育材料中,悄悄传播美国的个人主义和消费主义。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苏联人受到了这种文化的影响,逐渐失去了对自己国家的忠诚。特别是苏联的教育体系,成为了西方思想渗透的重灾区。 很多本应服务于苏联的教育工作者,开始在课堂上公开讨论苏联制度的弊端,介绍西方的经济学和政治学理论,甚至质疑国家的理念。而由他们出版和发行的教科书,变成了美国文化渗透的工具,传播着对苏联体制的批判。 苏联的英雄形象被扭曲,曾经在战场上英勇作战的战士,被污名化为疯子、精神病患者或罪犯;那些为国家建设默默奉献的工人和农民,被描绘成生活在压迫与贫困中的可怜人;而苏联在工业化、太空探索、文化繁荣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则被故意淡化或歪曲,代之以对美国的无限美化。 更为严重的是,苏联教育部对此视而不见,甚至默许,甚至鼓励这种趋势的发展。曾有报道称,某些教材的内容,几乎找不到任何一处正面描述自己国家的地方。这样的行为极大地加剧了苏联社会的分裂,但教育部门依然一意孤行,最终成了苏联解体的罪人。 通过这些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苏联最终在1991年12月25日倒下,这一天成了美国的圣诞礼物送给那些痛恨苏联的人。而其中,竟然有不少苏联人民,他们深受自己国家教育体系的影响,恨透了自己的祖国。 事实上,苏联教育部的问题并不是个别现象。美国的文化渗透战略在全球范围内都有类似的表现。在2011年的阿拉伯之春,利比亚、突尼斯、埃及、也门等中东和北非国家,遭遇了美国文化的冲击。阿萨德、卡扎菲、穆巴拉克等领导人眼看着自己被国民推翻,却无能为力。美国的文化阴风和鬼火无时无刻不在侵蚀这些国家。 即便是中国,也未能幸免。2022年,中国爆发了毒教材事件,背后依然有美国的身影。幸运的是,中国人民及时觉醒,没有被美国的文化渗透所迷惑。今天,我们必须警惕这种文化侵蚀,防微杜渐,做到未雨绸缪。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当肩负起捍卫国家文化和价值观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