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民国初年那段日子,真叫一个乱。大清刚亡,各地军阀就像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你方唱罢我登场。今天直系打皖系,明天奉系又和直系干仗,老百姓的日子过得那叫一个苦。
按理说,这时候的日本刚打赢了两场大战,正是威风的时候,怎么就没趁乱把中国给吞了呢?这背后的故事,说来话长。
咱们先看看日本家里头是个什么光景。1912年到1926年这段时间,在日本叫“大正时代”。这时候的日本,跟后来咱们熟悉的军国主义不太一样。
国内正吵得不可开交:一拨人觉得应该学西方搞民主,另一拨人还想着继续走扩张的老路。这就好比一个大家族里,儿子们为了家产该往哪投争得面红耳赤,暂时还顾不上外头的事。
再说说钱的问题。日本虽然赢了日俄战争,可赢得实在不轻松。光是战死的就有六万多人,要是算上生病死的,差不多九万条人命填进去了。这还不算,为了打这场仗,日本欠了一屁股债。
到1914年,外债还剩20亿日元没还。这是个什么概念?相当于日本全年税收的六倍多。您想想,一个家里欠着六年收入才能还清的债,每天睁眼就是利息,哪还有闲钱出去惹是生非?
当时有个叫小村寿太郎的官员,代表日本去跟沙俄谈判。国内老百姓被报纸上的捷报冲昏了头,都盼着能狠狠敲沙俄一笔竹杠。谁知沙俄也不是软柿子,最后谈下来的条件差强人意。
消息传回国内,东京老百姓不干了,上街砸衙门、烧教堂,连警察都拦不住。这场面,搁哪个政府不得头疼好几年?
这时候中国正好爆发辛亥革命。消息传到日本,可把那些当官的吓坏了。他们看见满清皇帝说倒台就倒台,几百万满人说失势就失势,心里直打鼓:这革命的火种,可别飘到日本来。
天皇和贵族们晚上睡觉都不踏实,生怕哪天老百姓也起来造反。这种担心反而让日本政府暂时收敛了些,国内民主派的声音居然有了喘息的机会。
再说说日本军队的情况。日俄战争虽然赢了,可赢得太惨。打到后期,有的日本部队整队整队地投降,甚至拒绝作战。仗打完了,日本国内到处是伤兵残将,青壮年劳动力严重不足。
这就好比一个拳师刚打完一场恶战,虽然赢了,可自己也鼻青脸肿,得好好养段时间伤。
其实从历史来看,日本对中国的野心早就有了。明朝那时候就被狠狠教训过,消停了好一阵子。等到甲午战争占了便宜,心思又活络起来。
可偏偏在北洋时期这个节骨眼上,日本自己也是问题成堆:国内政局不稳,外债压得喘不过气,军队需要休整,再加上害怕革命思潮传入。
这么多麻烦事凑在一起,就像几根绳子同时拽住了日本这匹野马,让它想撒欢也撒不起来。
再说国际形势。欧洲列强那时候正忙着打第一次世界大战,确实顾不上远东。可日本真要在中国大打出手,英美能坐视不管吗?他们在华利益可不少。
日本政府盘算来盘算去,觉得还是先稳当点好,于是就采取了逐步渗透的策略,而不是明火执仗地大举入侵。
现在看来,历史的发展真是充满意外。表面上看是最佳的侵略时机,实际上却暗藏玄机。日本后来走上军国主义道路,那是国内政治斗争的结果。
而在大正年间那段特殊时期,两个东方古国都在历史的激流中挣扎:一个在混乱中寻求新生,一个在十字路口犹豫徘徊。
这段看似“错过”的历史机缘,反倒让我们看清了一个道理:国家的命运往往取决于内部的选择,外部的威胁反倒其次。就像一个人,自己站稳了,别人想推也推不倒;自己要是乱了阵脚,不用别人推,自己就先摔倒了。
这段历史给今天的启示也很深刻:国家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关键是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内部团结了,经济发展了,民生改善了,外来的威胁自然就小了。
看看当年那个混乱的中国,再看看后来全民抗战的团结,这个道理再明白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