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治中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和平将军,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他四次前往新疆,成功促成了新疆的和平起义。新中国成立后,全国被划分为六个行政区,彭德怀被任命为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毛泽东考虑到张治中曾担任过国民党政府的西北军政长官,因此决定任命他为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
在张治中赴西北上任之前,毛泽东特地为他设宴送行,并带着幽默地说:文白先生,我们再来一次国共合作吧!张治中谦逊地回应道:今天您是领导,我们谈不上什么合作。不过西北的人民和部队都常常怀念我,我也常常怀念他们。如果您觉得我有去西北的必要,我愿意做彭老总的顾问。毛泽东随即问道:你过去是西北四省的军政长官,现在是副手,委屈了吧?张治中立即表示:我诚心接受,听命令,听吩咐。毛泽东听后非常高兴:那就好!以后你可以在西安和北京之间来回。 1949年11月26日,张治中从北京飞往兰州,彭德怀亲自去机场迎接他们见面后,二人便迅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几天后,彭德怀和张治中一同飞往新疆的首府乌鲁木齐,开始筹备改组新疆省人民政府,并制定新疆的施政方针。 西北军政委员会成立时,彭德怀对张治中说道:人民的事业得靠大家一起干。委员会成立后,需要许多专门人才,你能介绍些人吗?张治中答应道:当然可以。他经过一番思考,提出了几位适合担任军政委员会和部队干部的候选人,并推荐了副秘书长和办公厅副主任等人选。 不过,张治中推荐的这些人多为旧政府和部队的人员,其中有些人的背景并不太好,甚至存在一些历史问题。对此,组织部门提出了不少异议。彭德怀得知后,严肃地对相关人员说道:我们用干部的标准,不仅仅看他是不是党员,只要他不是汉奸、特务,没有血债和民愤,是个人才,我们都可以用。彭德怀的一番话让那些反对者无话可说。 1949年12月17日,新疆省人民政府正式宣告成立。那时,新疆拥有14个少数民族,人口接近400万,且还有大约10万名国民党起义的官兵。由于这些人思想观念并未完全转变,如何稳定新疆局势成为了彭德怀的首要任务。为此,他决定请张治中出面,向起义官兵及机关留用人员做好思想工作,引导他们积极投入到新疆建设中。不久后,彭德怀召开了两次大会,向起义官兵和机关留用人员讲解如何进行思想改造。张治中在会上发表了《怎样改造》和《再谈怎样改造》的演讲,内容深入浅出,情感丰富,成功地稳定了人心。彭德怀认为张治中的讲话非常有效,于是指示各地党报全文刊载,以扩大其影响力。 然而,部分人对此做法并不理解,认为张治中毕竟是党外人士,让他的讲话在党报上刊发不太合适。彭德怀却毫不犹豫地回应:为什么不能发表?他的报告主要是给党外人士讲的,能起到我们党内同志所不能起到的作用,有什么好顾虑的?不久后,张治中的讲话在《新疆日报》全文刊发,之后《光明日报》、《甘肃日报》和《群众日报》也纷纷转载,产生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治中和彭德怀的关系也变得更加亲密。新疆解放初期,政府机关实行的两餐制与城市居民的三餐习惯不太一致,起义干部们感到不太适应。张治中向彭德怀提出建议,将机关的餐食改为一天三顿。彭德怀听后并没有立刻表态,而是表示:这涉及到制度和后勤供应,我们研究一下。不久后,新疆政府机关也根据实际情况,改成了三餐制。 有一天,张治中去看彭德怀,看到他一个人吃午饭,便好奇地问:您的夫人呢?她吃过了吗?彭德怀笑着回答:这是我们的制度,我吃小灶,她吃中灶,所以我们分开吃。张治中觉得有些不以为然,说:这有什么必要呢?两份饭菜合起来吃不就行了吗?彭德怀解释道:不行,我们打了20多年的仗,过的是低水平的生活,伙食上有些差别,这是规定,谁也不能违反。张治中听后感慨:看来彭总真是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真是值得佩服。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彭德怀回到北京。不久,张治中也回到北京。尽管他们在新疆的相处时间不长,但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彭德怀被打倒了。张治中对此感到非常不解,便写了一封长达1万多字的信,力挺彭德怀,信中提到彭德怀生活非常简朴,对自己要求极为严格,连洗脸水都不倒掉,留着接着洗脚。此信首先送到了周恩来手里,周恩来看完后为了保护张治中,决定将信压下,并派人传达:周总理让我转告您,主席已经收到您的信,放心吧。您现在好好休息,其他的事我来处理。 1967年国庆节,张治中受邀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当时,他的健康状况已经很差,只能坐在轮椅上,由儿子张一纯推着他去见毛泽东。张治中见到毛泽东后,说:主席,您的步伐走得太快,我们跟不上啊!旁边的周恩来听到后,担心张治中的话会惹毛泽东生气,但张治中继续说道:现在被打倒的干部已经不止5%了吧?党内的许多老朋友,那些元帅都被打倒了,您怎么办啊!在那个时代,张治中的话无疑是直言不讳的直谏。毛泽东听后没有回应,转身离去。 1969年4月6日,张治中因病去世,享年7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