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解读成语之“寡廉鲜耻”,照见两千年来的人心险恶
迪丽瓦拉
2025-11-23 13:02:18
0

“寡廉鲜耻”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汉代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的《喻巴蜀檄》中。

司马相如,这位生于公元前179年、卒于公元前117年的文学巨匠,不仅以《子虚赋》、《上林赋》等华丽辞赋闻名于世,还曾作为中郎将出使西南夷,为汉朝开拓边疆立下汗马功劳。

公元前130年,49岁的司马相如奉命出使巴蜀地区。当时的情况十分特殊——汉武帝希望招抚西南夷各部族,使之归附汉朝。但巴蜀地区的百姓和官员对此并不理解,甚至抱有抵触情绪。为了完成任务,司马相如写下了这篇《喻巴蜀檄》,既向当地民众解释朝廷政策,又警示那些不服从命令的人。

在文章中,司马相如写道:“寡廉鲜耻,而俗不长厚也。”这短短九个字,道出了他对于当时某些社会现象的不满与忧虑。

“廉”指廉洁、方正,“耻”指羞耻、知耻。“寡”和“鲜”都是“少”的意思,四个字合在一起,形容一个人缺乏廉洁的操守和羞耻的感觉。司马相如认为,若是社会上普遍缺乏廉耻之心,那么风俗就很难淳厚。

有趣的是,这位创造出“寡廉鲜耻”一词的司马相如,其个人感情生活却颇具争议。他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传为佳话,但他在长安为官后一度产生纳妾之意,差点辜负了与他私奔的卓文君。若非卓文君写下流传千古的《白头吟》,或许司马相如自己也会被后人冠以“寡廉鲜耻”的评价。历史就是如此讽刺,评判他人者,也难免被后人评判。

“寡廉鲜耻”这个词,虽诞生于汉代,但其描绘的人格特质却在历史长河中反复出现。纵观中国历史,不少人物因其行为被后世视为这个词的生动注脚。

大唐李林甫生于公元683年,是玄宗时期的宰相。他出身李唐宗室,按理说更应该忠于皇室,但恰恰相反,他在相位十九年间,排斥异己,闭塞言路,使得唐朝政治日趋腐败。

李林甫最为人诟病的是他的表里不一。他表面上对人十分友善,满口甜言蜜语,背后却毫不留情地加以陷害。当时人说他“口有蜜,腹有剑”,这便是成语“口蜜腹剑”的由来。

李林甫的寡廉鲜耻体现在多个方面。他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大力提拔蕃将,使得安禄山等胡人将领势力坐大,为后来的“安史之乱”埋下祸根。他还唆使唐玄宗沉迷享乐,不理朝政,自己则大权独揽。

最让人不齿的是,李林甫甚至陷害自己的亲戚。他的女婿杨齐宣为了自保,竟配合李林甫诬陷自己的岳父,这种毫无廉耻的行为,正是“寡廉鲜耻”的生动体现。

公元753年,70岁的李林甫病逝。他死后不久便被削去官爵,子孙流放,棺材也被劈开,改以庶人之礼下葬。唐玄宗后来评价李林甫:“是子妒贤疾能,举无比者。”意思是没有人比李林甫更妒忌贤能了。这位权倾一时的宰相,最终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成为历史上“寡廉鲜耻”的典型代表。

蔡京是北宋末年权臣,先后四次出任宰相,掌权共达十七年之久。他精于书法,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但其政治品格却与艺术成就形成鲜明对比。

蔡京的仕途起步并不顺利。他早年追随变法派,见王安石得势便支持新法;等到司马光上台,又迅速转向保守派。这种毫无原则的政治投机行为,已经显露出他缺乏坚定的政治信念和道德底线。

宋徽宗即位后,蔡京通过讨好宦官童贯,逐渐获得皇帝信任。一旦大权在握,他便开始排除异己,将司马光、苏轼等三百零九人列为“元祐奸党”,他们的子孙遭到禁锢,不得为官。这种行为不仅加剧了党争,也使北宋政治更加腐败。

蔡京生活极其奢侈,他喜欢吃鹌鹑羹,每碗要杀数百只鹌鹑;他喜欢食黄雀肫,堆满三大间房屋;他一次宴请宾客,仅蟹黄馒头一项就花费一千三百多贯。当时北宋民间流传着“打破简(童贯),泼了菜(蔡京),便是人间好世界”的歌谣,可见民众对其厌恶之深。

蔡京的寡廉鲜耻还表现在对亲儿子的态度上。他的三个儿子蔡攸、蔡绦、蔡翛都凭借父亲权势官居要职,但彼此争权夺利。特别是蔡攸,为了独揽大权,竟排挤自己的父亲,导致蔡京最后被贬官流放。

1126年,80岁的蔡京在流放途中死于潭州。临终前,他写下一首词:“八十一年住世,四千里外无家。如今流落向天涯,梦到瑶池阙下。”仍然不忘自己的艺术情怀,却毫无对误国行为的悔恨。

由于蔡京名声太差,以至于无人愿意为他料理后事,最后只得草草埋葬。他死后没有棺木,以布裹尸,埋进一处乱葬岗。这位艺术上的巨匠、政治上的小人,最终落得如此凄惨的下场,正是历史对“寡廉鲜耻”者的无情审判。

五代十国时期的冯道,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个朝代,先后侍奉过十位皇帝,而且始终担任高职,长期为相,因此被称为“长乐老”、“政坛不倒翁”。

表面上看,冯道是个清廉正直的好官。他生活俭朴,与士卒同甘苦;他关心百姓,曾劝诫皇帝以仁治国;他主持刊刻“九经”,是中国印刷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但拨开这些表象,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在乱世中毫无原则、随波逐流的投机分子。

冯道的寡廉鲜耻,不在于他贪赃枉法,而在于他丧失了士大夫应有的气节和担当。在那个兵荒马乱、政权更迭频繁的年代,他不仅没有尽力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底线,反而把顺应时势、明哲保身作为最高准则。

最让人诟病的是他对石敬瑭的态度。936年,石敬瑭为夺取后唐政权,不惜向契丹称臣,并割让燕云十六州,自称“儿皇帝”。这种认贼作父、卖国求荣的行为,在任何时代都是奇耻大辱。而当时54岁的冯道,非但没有抵制,反而欣然接受石敬瑭的任命,继续做他的宰相。

后来契丹灭后晋,冯道又主动去朝见辽太宗耶律德光。耶律德光问他:“天下百姓,如何可救?”冯道回答:“此时的百姓,佛祖再世也救不得,只有皇帝您救得。”这种阿谀奉承的话,竟出自一位自诩为民请命的重臣之口,实在令人齿冷。

冯道的行为,在当时就受到不少非议。北宋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痛斥他“无廉耻”,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更称他为“奸臣之尤”。这些评价并非过激之词,而是看到了冯道行为背后的巨大危害——他使得士人气节扫地,让投机取巧成为官场常态。

可悲的是,后世竟有人将冯道视为“官场智慧”的典范,学习他如何在乱世中保全自己的技巧。这种价值取向的扭曲,恰恰说明了“寡廉鲜耻”的行为如果不被彻底批判,就会污染整个社会的道德风气。

冯道73岁去世,追封瀛王,备极哀荣。但历史的评判从不因生前的荣耀而改变,这位历经四朝十帝的“长乐老”,最终成为后世批判的“寡廉鲜耻”的典型。他留给我们的思考是:在乱世中,是随波逐流保全个人利益,还是坚守原则哪怕付出代价?这个问题,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寡廉鲜耻”这个成语,之所以能流传两千年前而不衰,是因为它触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核心观念——廉耻观。

廉耻观在中国文化中源远流长。春秋时期,管仲就提出了“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的思想,认为这是支撑国家的四根支柱。到了孔子时代,更是强调“行己有耻”,把知耻作为士人修养的基本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古人对“廉”与“耻”的区分十分精妙。“廉”偏重外在行为,指不贪不占、品行端正;“耻”则偏向内心感受,指因言行失当而产生的羞愧感。一个人可能表面上很“廉”,但并不一定有强烈的“耻”感。这就是为什么历史上有些官员看似清廉,却会做出违背道义的事情。

随着时代变迁,廉耻观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先秦时期,廉耻更多与个人修养和贵族气节相关;到了汉代,随着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廉耻观开始系统化、理论化;宋明以后,理学家们把廉耻观推向新的高度,强调“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虽然其中有些观念显得过于严苛,但足以看出古人对气节的重视。

明清之际,廉耻观出现了微妙的变化。一方面,统治者大力提倡忠孝节义;另一方面,官场腐败却日益严重,这种言行不一的状况,使得社会上的廉耻观出现了分裂和虚伪化的倾向。有些人表面上满口仁义道德,私下里却寡廉鲜耻,这种双重人格成为那个时代的一大特色。

失去民心是根本原因。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历史上的那些寡廉鲜耻者,或许可以欺骗一时,但不可能永远欺骗所有人。当他们真实面目暴露后,必然遭到人民的唾弃。蔡京倒台时,百姓无不拍手称快,甚至愿意多花钱购买与他同名的“蔡姓”食物,以表达对其人的厌恶,就是明证。

内部倾轧是必然结果。寡廉鲜耻者往往精于算计、工于心计,他们习惯把他人当作棋子,自然也难以获得真正的忠诚。当他们得意时,周围聚集的都是一些趋炎附势之徒;一旦失势,这些人就会作鸟兽散,甚至反戈一击。李林甫死后被清算,蔡京被自己的儿子排挤,都是典型的例子。

历史评判是最终审判。历史是公正的,它不会因一时的权势而改变最终的评判。那些寡廉鲜耻者,或许可以在生前逍遥法外,但难逃历史的审判。冯道自认为保全了性命和地位,是人生赢家,却不料千年之后仍被后人诟病,这种历史评判比生前的惩罚更为严厉。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不仅让我们看清过去,也帮助我们认知现在。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寡廉鲜耻”的现象并未绝迹,只是换了一种形式存在。

看看我们周围:那些为了流量不择手段的网络主播;那些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的腐败分子;那些抄袭剽窃还振振有词的所谓学者;那些背信弃义还自诩精明的商人……这些不都是当代“寡廉鲜耻”的表现吗?

面对这些现象,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反思:在诱惑面前,我们能否守住廉耻的底线?

守住廉耻底线,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荣辱观。要知道什么值得骄傲,什么应该羞愧。一个以不正当手段获取财富为荣的人,已经丧失了基本的廉耻感。

其次要培养内在的道德定力。外在的约束固然重要,但真正能让人在无人监督时也不逾矩的,是内心的道德律令。这种定力需要长期修养,非一日之功。

再次要营造崇尚廉耻的社会氛围。廉耻观的建立,不仅靠个人修养,也需要社会氛围的熏陶。当我们对寡廉鲜耻的行为零容忍,对廉洁知耻的表现予以肯定,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就会提升。

最后要认识到,守住廉耻底线不仅是道德要求,更是智慧选择。历史上的教训告诉我们,寡廉鲜耻者或许能得一时之利,但难以获长久之安。而那些坚守原则的人,或许一时吃亏,但终将赢得尊重和信任。

从司马相如写下这个词,到李林甫、蔡京、冯道等人为它添加注脚,再到今天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它的各种变体,“寡廉鲜耻”就像一面镜子,照出历史,也照见现实。

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一个人失去廉耻之心,就失去了立身之本;一个社会失去廉耻观,就失去了和谐之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有些底线必须坚守,有些原则不可放弃。

这,或许就是“寡廉鲜耻”这个成语,穿越两千年历史烟云,带给我们的最宝贵的启示。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三... 孙权的祖坟,正如他本人的历史一样,充满了传奇与深远的意义。在三国的历史长河中,关于蜀汉刘备和魏国曹操...
原创 秦... 西安有一处著名的历史遗址,那就是秦始皇的陵墓。据《史记》记载,秦始皇在继位后的近40年里开始了陵墓的...
原创 李... 李存勖是后唐的开国皇帝,他是后唐太祖李克用的儿子,天生擅长骑射,文武双全。李存勖早年曾长期随父亲李克...
原创 三... 在《三国演义》中,武将之间的单挑场面常常激动人心,令人热血沸腾。那么,在三国的各个阵营中,究竟有哪些...
原创 诸... 从《三国演义》的叙述来看,诸葛亮确实是费尽心机,才把司马懿引进了自己的口袋阵中。老实说,诸葛亮没有预...
原创 关... 关羽轻松击败文丑,而赵云则与文丑打成平局,那么,这两位武将相比,谁更强呢?通过参考黄忠的表现,我们能...
原创 清... 相较于明朝失败的宗室制度,清朝的宗室制度做了许多改进,使得后来的清朝在这方面的问题较少。那么大清做出...
原创 三... 赵子龙,三国时期的常胜将军,以几乎没有败绩而闻名,甚至被称为独孤求败,这绝不是过誉。赵云的第一次战斗...
原创 曹... 曹操在三国时期以识人用人著称,被认为是非常成功的领袖之一。史书记载他唯才是举,这意味着曹操不拘一格,...
原创 4... 夜晚的空气清凉,冬日的阳光也无法驱散微风中的一丝寒意。 在山西省晋城高平市城北10公里的长平村周边,...
原创 建... 20世纪50年代末,陈赓、陈士榘和李克农三位曾并肩作战的老朋友在首都机场相聚。长时间没有见面,这次重...
原创 明... 到过周庄的人,都会看到一座被称为沈万三水冢的地方,那是元末明初富甲一方的大富豪沈万三的衣冢棺。周庄曾...
原创 从...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历时268年。由于它是距离我们最近的封建王朝,并且存在了超过...
原创 刘... 曹操、刘备、孙权,这三位乱世枭雄,生前活在尔虞我诈中,死后他们的墓葬依旧成了谜团,吸引了后世的无数关...
原创 清... 看过清宫剧的朋友,应该对九门提督这个官职不陌生。这个职务与皇帝的关系十分密切,通常只有皇帝极为信任的...
原创 唐... 说到中国历史上那些传奇人物,人们常常会想到张良、诸葛亮、刘伯温等人,这些人物被后世称为神人。实际上,...
原创 清... 雍正年间,有一位汉族刑部尚书名叫励廷议,深受雍正帝的宠爱与信任。这位官员年资很老,政治成就也很突出,...
原创 满... 康熙帝在中国历史上,不仅以长期的统治而闻名,更因其庞大的子嗣而让人印象深刻。康熙一生育有三十六个儿子...
原创 如... 前言 如果赵构没有下达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那么岳飞是否能够完成他北伐的雄心壮志?这不仅是对岳飞个人...
原创 岳... 大家都知道,岳飞是一个忠心耿耿的民族英雄,始终誓死捍卫国家,他是绝不会反叛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