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第一次见马克沁机枪,没先谈价而是说了句话,实在令人心酸
迪丽瓦拉
2024-11-26 02:46:19
0

原标题:李鸿章第一次见马克沁机枪,没先谈价而是说了句话,实在令人心酸

晚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虚弱地时期,由于当时清朝的软弱无能,中国在面对列强时几乎是一败再败。面对这种情况,也有一些清朝的官员开始了对清朝进行反思。实际上早在1840年左右,林则徐、魏源他们就已经意识到了清朝的武器和技术落后于世界了,这才有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说法。然而,《孙子兵法》上说:

“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用兵打仗,又岂是“师夷长技”就能改变战争强弱对比的?根据兵法上来看,一个国家想要打赢别人,第一要政治清明、百姓富裕、国家富强;其次则是将军善于用兵,计谋百出;最后才是兵器的打造和技术的精良。如果一个国家做不到第一条,谈何“师夷长技”呢?这不,李鸿章首次见到马克沁机枪,说了句话,听了让现代人都感到心酸。

马克沁机枪是世界上第一种以火药为能源的自动武器,它口径11.43毫米,枪体重27.2千克,以水为枪管冷却介质,可以实现即为恐怖的600发/分钟的连射,也可以通过调节变成100发/每分钟的慢射状态。这样一种连射武器,在导弹、原子弹、火箭炮这些武器还没有出来之前,当然是战场上极为恐怖的武器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大规模装备了马克沁机枪。德国给自己的陆军购买了12500挺这种重机枪,以此让自己的陆军在欧洲战场上可以横冲直撞。据当时的统计显示,哪怕仅仅在100米的战线上放下一挺马克沁重机枪,德军也可以在一天之内给英国士兵制造60000人的惨重代价。

当时的清朝进步分子都在想着怎样改变清朝的命运,由于清朝的特殊性,真正掌握大权的大臣都没有想过“变法图强”这条路。因为“图强”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变法”则是完全没有可能的,除非把清廷的统治给变没了,否则“法”怎么变也不可能拯救清朝的没落,这一点后来的戊戌变法也证明了。

所以真正掌握实权的大臣,他们想到的都是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这条虽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但是可以解决问题的办法。具体来说,就是搞洋务运动了,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就兴起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要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 ,首先就得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于是,1896年,甲午海战结束后不久,李鸿章出访英国。

作为一个当时的进步分子,李鸿章当然对于当时横行欧洲战场的“寡妇制造者”马克沁重机枪有所耳闻,所以来到英国后他就专门前往马克沁公司参观。对于李鸿章的参观,马克沁公司也是非常欢迎的——毕竟,这是一个不了解行情的大客户,指不定能够狠狠地赚上一大笔钱的,而且李鸿章还代表着整个东方武器市场。

所以马克沁公司给李鸿章准备了3挺马克沁重机枪,并且每挺机枪配备333发子弹供李鸿章实验、参观、试射。哄哄哄的机枪声在李鸿章的耳朵里响起,只见机枪前面的假象阵地被打得尘土飞扬,飞沙走石。这种机枪的杀伤力实在是给了李鸿章以巨大的吸引力,如果有了这样的机枪,甲午海战还会输吗?

接着,马克沁又将机枪换成机炮,机炮的威力更为巨大,打得李鸿章都感觉到地面在震动了。马克沁向李鸿章热情的介绍到:机枪一挺300多英镑,1000发子弹150先令;机炮一挺也仅仅346英镑,每颗炮弹6.6先令。这个价钱的枪和炮确实也还是清朝能够承受的价格,但是李鸿章却在心里算另外一笔账。

当时的中国1海关两=3.75法郎/0.15英镑,也就是一英镑等于6.7两白银。而机炮每分钟发射400发6.6先令的子弹,相当于每分钟打出去132英镑,换算成白银则是每分钟打出去880两白银。如果仅仅只是买它几千杆800多两银子的枪李鸿章还可以忍心“剁手”,可是一分钟打出去800两,完全下不了手啊!于是李鸿章没谈价格而是说了这么一句话:

“这种枪的确厉害,但耗费子弹太多,大清国根本无力承担”

看到这里,忍不住大家都对这个100多年前的大清宰相都感到了一丝心酸:这么大一个国家,居然因为买不起子弹而发愁,这该让人多么的无奈啊!然而,这确实就是当时清朝的现状,经济状况的紧张,反应的则是上层治理的混乱;治理混乱反应的则是再上一层的制度的问题——试想慈禧办生日宴会没花几个亿,李鸿章还是有钱的。

但是枪可以不买,慈禧的生日宴会可以不办吗?铁杆庄稼可以不收割吗?当然不可以,只要大清没有亡国,慈禧的生日宴会就得照搬不完,铁杆庄稼就得照割无误。我们知道,科技发展本身就是一种砸钱行动,买别人的花钱,自己研发更花钱,李鸿章连钱的问题都解决不了,他又拿什么“师夷长技以制夷”呢?

不过,最后李鸿章还是咬牙买了几十挺马克沁重机枪回去装备自己的精锐士兵和和清王朝的皇家护卫,还拿出来几挺机枪送去江南制造局仿制。复制能力超强的中国人在1911年就成功地仿制了马克沁机枪,但是这个时候的马克沁机枪已经不再是最先进的武器了,清王朝也走到了自己的终点。

最后,李鸿章的机枪梦算是做成功了,但是他的大清梦却是彻底做没了。李鸿章在他那个时候已经想尽了所有他能拯救清朝的办法,然而慈禧不会去削减自己的生日宴会,朝廷大员也不会去关心普通百姓的疾苦,虽然做成了机枪梦,又于天下何益?又与百姓何关呢?这正是:

“且丘闻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朱... 朱元璋的崛起故事从一个放牛娃、农民、小和尚,到最后成为一国之君,花费了至少十五年的时间。这条道路充满...
原创 太... 1856年2月,湘军向武昌城发起了猛烈的攻击,企图一举攻下这一战略要地。面对这场严峻的挑战,太平军的...
原创 她... 在清朝历史上,皇太后有几种类型,其中一种是嫡母皇太后。这种皇太后是最有权威的掌权者,因为在成为皇太后...
原创 蒙... 大家好,欢迎来到“史书上说了啥”,今天我想与大家一起探讨蒙古西征的历史。蒙古西征是指自蒙古建立国度以...
原创 李... 在历史的长河中,帝王之家争夺帝位、兄弟阋墙的惨剧屡见不鲜。即便是在大唐盛世,也无法避免这场血腥的悲剧...
原创 清... 在中国历史上,皇权之争常常引发血腥的政治斗争,萧墙祸起的惨案屡见不鲜,即便是出身显赫的天潢贵胄,也无...
原创 文...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讨论的核心议题是《三国演义》中的情节与历史背景之间的差异。历史上并没有记录赵云与文...
原创 唐... 在757年二月,正值唐朝与安史叛军在北方激烈对抗之时,南方却爆发了另一场波及朝廷的大动荡。唐肃宗借助...
原创 三... “三国时期的六大猛将被普遍认为是‘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他们都因强悍的武力而被称为‘武力...
原创 他... 提到“三国平头哥”这个称号时,很多人脑海中会立刻浮现出张飞的身影——那位在长坂坡一声怒吼吓退曹军百万...
原创 谁... 元末明初,朱元璋,这位从贫寒的放牛娃一路奋斗,经过漫长的征战,最终创立了大明王朝。这段历史已经成为许...
原创 汉... 蔡琰,字文姬,陈留郡圉县(今河南省杞县)人,东汉末年与三国时期的才女之一,文学家蔡邕的女儿。她以博学...
原创 大... 洪武三十年,朝廷与民间传来一则震动四方的消息:开国功臣郭英因私自养家奴150人,且其中五人因私刑致死...
原创 诸... 在《三国演义》第六十三回中,庞统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被乱箭射杀,刘备不得不紧急召集诸葛亮等人北上入川,...
原创 晚... 类别:历史,内容:在欣赏了众多晚清时期的黑白照片后,大家是否见过经过彩色修复的老照片呢?今天,我想和...
原创 刘... 张飞和马超,两位三国时期的著名将领,不仅各自有着令人敬畏的武力,还曾在战场上多次交锋。总体来看,两人...
原创 关... 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刘备亲自率领大军向汉中发起进攻,曹操则派遣夏侯渊和张郃前来迎战,双方展开...
原创 那... 虎落平阳难立锥 刘备,48岁,走过了大半生,最终却仍未找到属于自己的立足之地。他在曹操的追击下四处逃...
原创 许... 许褚在汉中之战中被张飞刺伤,这场战斗结束后,巴蜀地区进入了一个暂时的修整期。此时,关羽也在荆州开始发...
原创 同... 历史上的华雄,原为董卓帐下的都督之一。他在阳人之战中参与抵挡孙坚的进攻,大将胡轸指挥吕布、华雄等人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