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崛起故事从一个放牛娃、农民、小和尚,到最后成为一国之君,花费了至少十五年的时间。这条道路充满了波折,但回顾朱元璋的生平,能发现其中有一个颇为有趣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得回顾他的历程。朱元璋在1352年投身于郭子兴的军队。那一年,正月郭子兴发动起义,二月攻下了濠州。不久之后,汤和向朱元璋发出了邀请,召他加入起义军。
由于有消息泄露的风险,朱元璋决定投奔郭子兴的红巾军,当时他25岁。凭借出色的能力和勇气,朱元璋在战场上屡立战功,迅速获得郭子兴的器重。甚至郭子兴将自己的女儿马氏嫁给了朱元璋。随着地位的不断上升,朱元璋的野心也在悄然增长,渐渐显现出超越郭子兴的势头。郭子兴去世后,这种趋势变得更加明显。
至正十八年(1358年),朱元璋开始向儒生唐仲实请教,询问如何像汉高帝、汉光武帝、唐太宗等历史人物一样平定天下。从这一点来看,朱元璋心中已经萌生了建立新王朝的想法,而这个王朝的主人,毫无疑问是他自己。因此,他开始策划消灭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和陈友定的计划,其中陈友谅被视为最大的威胁。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三月,陈友谅势力投降,而三年后张士诚自杀,同年方国珍投降,陈友定被斩首。到了吴元年(1367年)十月,朱元璋命徐达和常遇春率领二十五万大军进军中原,正式开始了征讨元朝的征程。不到一年,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明军顺利攻占大都,蒙古在中原的统治宣告结束,明朝获得了长城以南的控制权,幽云十六州也成功收回,恢复了四百年前失去的领土。
然而,奇怪的是,作为当时的一个名义上的王朝,元朝对于明军的进攻竟然几乎没有做出有效的反应?即使在朱元璋征战陈友谅等人时,元朝似乎只是在旁观,根本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行动。那么,元军为何没有出手抵抗?当时的元朝虽然名将云集,有张良弼、王保保、李思齐、察罕帖木儿、脱脱等一众名将,他们都具有丰富的作战经验,为什么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原因在于元朝内部正在进行着激烈的内斗。这些名将并非元朝的正规军,而是各地招募而来的地方武装。更准确地说,他们是典型的“军阀”。王保保、察罕帖木儿、李思齐等人,因起义军的抵抗有效而被任命为将领,但他们更多的是依靠自己的私人武装来保持地方控制权,并不太服从元朝中央的指挥。这些军阀对于元朝的正规军既不信任,也不愿与其合作。
朱元璋认为,要先解决陈友谅等敌人,再进攻元朝。而元朝的这些军阀则认为,自己必须首先解决与自己类似的地方军阀,才能打击起义军。察罕帖木儿忙着和孛罗帖木儿争斗,王保保则计划趁朱元璋进攻张士诚时进行突袭,而李思齐则集中力量防备王保保。这样一来,朱元璋逐渐统一了南方,而这些军阀却始终陷入内部纷争,不愿合作。
结果,元顺帝最终被迫从大都逃走,而这些元朝的地方势力也一个个被击败。此时的朱元璋可能正得意于元朝的内乱。然而,历史的轮回总是让人感叹。两百年后,朱元璋的后代也经历了类似的局面。明朝末年,袁崇焕因猜忌而被杀,卢象升因与高起潜的矛盾身亡,最终崇祯皇帝在前殿鸣钟召集百官时,竟然无人前来,左良玉这个拥兵自重的将领还攻打了南京。
再往后,清朝同样面临了内斗的困境。辛亥革命爆发时,拥有北洋军的袁世凯反而要求清帝退位。由此可见,历史往往在重复自己,内部分裂和斗争往往比外部威胁更为致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