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57年二月,正值唐朝与安史叛军在北方激烈对抗之时,南方却爆发了另一场波及朝廷的大动荡。唐肃宗借助江淮一带地方武装的支持,迅速铲除了异母弟永王李璘的威胁。与此同时,李璘的亲信势力也遭到了强力打压,不少人被处死,还有一些人被关入监牢,其中便包括当时的著名诗人李白。唐肃宗于756年七月登基,但安史之乱依旧未见平息。面对这一复杂局面,唐肃宗为何如此急于除掉自己的亲弟弟呢?
一、被迫退位的太上皇
安史之乱爆发后,叛军的攻势迅猛,潼关迅速失守。唐玄宗在这场战乱中仓促逃至马嵬驿,期间发生了兵变,导致他与太子李亨之间产生了严重分歧。二人逐渐走向了不同的政治道路。到了同年七月,唐玄宗抵达普安郡(今四川剑阁)时,发布了一道旨意,指示太子负责北方的军务,并命令永王、盛王、丰王分别镇守南方。然而,不久后,唐玄宗接到灵武使者的消息,得知太子李亨已在七月登基成为皇帝,实际上是唐玄宗被迫退位。虽然唐玄宗表面上宽容地表示“吾儿应天顺人,吾复何忧”,但内心深处,他显然无法接受彻底退出权力中心。因此,他又发布了一道诏书,明确表示,“四海军国事,皆先取皇帝进止,仍奏朕知”,显然有意继续在幕后掌控政务。
二、政治漩涡中的永王
虽然唐玄宗退位成为太上皇,但他依旧在暗中操控朝政,指派官员,控制地方势力。永王李璘,作为唐玄宗的第十六子,是其非常倚重的力量之一。李璘的母亲早逝,他自幼在太子李亨的照顾下成长。此时,李璘深陷父皇与兄长之间的权力博弈之中。到了756年九月,李璘来到江陵,迅速集结了一支数万人的队伍,并开始任命官员、部署军务。唐肃宗得知后,立即派遣使者前往江陵,命令李璘回成都,但李璘却公开拒绝了命令。李璘之所以如此肆无忌惮,主要是唐玄宗在背后给予了暗中支持。面对局势的危机,李璘的长史李岘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便以生病为由离开了李璘,前往灵武投靠唐肃宗。唐肃宗随即召见李岘和著名将领高适,共同商讨应对李璘的策略。
三、铁腕平乱的唐肃宗
虽然唐朝名义上只有一位皇帝,但实际上却存在着两个“朝廷”:一个由唐肃宗掌控,位于灵武,另一个则由唐玄宗执掌,位于成都。永王李璘虽然是唐玄宗任命的地方统治者,但他拒绝接受唐肃宗的命令,甚至在756年十二月,私自带领舟师东下,准备进攻广陵。李璘若能成功占领广陵,将能控制整个长江流域,从而为唐玄宗夺回失去的权力。这让唐肃宗的地位岌岌可危,因此他迅速采取措施,加强了江淮地区的防守。他任命了淮南节度使适来统领广陵等十二郡,同时设置了淮南西道节度使,由来瞋负责掌管汝南等五郡,并联合江东节度使韦陟共同策划如何应对李璘的威胁。尽管李璘出身皇室,然而他智力平庸,最终在战斗中遭遇惨败,唐军一举摧毁了李璘的势力,并将其杀害。李璘的妻儿被送往成都,唐玄宗对这一切深感痛心,“伤悼久之”,他明白自己已彻底失去了对大唐的掌控,最终败给了自己的儿子李亨。
参考资料:《旧唐书》《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