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被册立皇后时,朝中百官的一个举动,已有了改变历史的苗头
迪丽瓦拉
2024-06-28 02:39:11
0

原标题:武则天被册立皇后时,朝中百官的一个举动,已有了改变历史的苗头

击钟陈鼎

雄才大略的唐太宗李世民一死,武则天熬出了头。她有些女汉子的做派却颇得性格懦弱的唐高宗李治喜欢,野心勃勃的武则天肚皮也给力,生了儿子,她抓住机会,煽惑得皇帝全力支持废掉王皇后、立她当皇后。

以长孙无忌为首的文武大臣从大局出发,极力反对这件事。

正在皇帝和武昭仪一筹莫展时,原以为铁板一块、团结一致的大臣中,却跳出了一股主动迎合他们的力量,那是一批官场失意者(以许敬宗和李义府为核心)。

他们看准这是一个风口,想当一只飞起的猪。

明着支持武则天、其实想着借机升官发财。

皇帝和武则天顿时有了底气,觉得不需要再藏着掖着,直接挑明了说。

皇上召长孙无忌、褚遂良、李绩、于志宁四位宰相到内殿议事,可李绩称病溜了。

剩下的三位,长孙无忌是领头人,级别最高,又是皇帝的舅舅。

于是,皇帝直接对着他说话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现在皇后没有儿子,武昭仪生了儿子,我打算把皇后废掉,立武昭仪为皇后,你们意下如何?

按照三人事先约定,长孙无忌没说话,褚遂良发言了。

褚遂良说:皇后出身世家,是名门闺秀,是先皇为陛下所娶,她贤良淑德,没有失职行为。先皇病重时,拉着我的手嘱咐:我的好儿子,好媳妇就托付给你了。陛下您当时也在旁边,不会忘了吧?

褚遂良和长孙无忌一样,也是深得李世民信任的顾命大臣。

他反对废王立武的理由有三:

第一,皇后必须出生世家大族。这是魏晋南北朝以来的传统,皇帝要和社会上最有实力的家族通婚,来加强自己的力量。

王皇后出自名家,而武则天家是暴发户,出身就不符。

第二,王皇后是“先朝所娶”,按照孝道,皇帝不能违反父亲心愿,随便把皇后废掉。

第三,皇后没犯什么错,没有废掉的理由。

所以,褚遂良很硬气地说:皇后无错,为什么要废?

褚遂良的反对有理有据,高宗虽不悦,也只能无奈作罢。

第一回合,外廷赢了。

但武则天岂能善罢甘休,她斗志昂扬,皇帝被推着,只能进不能退。

第二天,唐高宗又把这几个人召集到一起,商量此事,上次以生病为由半路跑掉的李绩这次干脆称病没上朝,还是那三个宰相到内殿和皇帝商议。

这次,褚遂良直接退了一步:皇上,您如果真不喜欢王皇后,可以另选皇后。为什么非选武氏呢?

下面一句话直戳高宗的痛处。

“武氏当过先帝的才人,那是先帝的小老婆。天下人会怎么说?”

说白了就是武氏历史不清不楚,怎么能当皇后?

说完这些,褚遂良直接上了肢体动作,摘下官帽,开始咚咚地磕头,额头都快磕出血了。

边磕头边说:若陛下不听微臣的意见,就让我回家种地去吧。

好脾气的唐高宗面对此景也生气了,大声说:把这个褚遂良给我拉下去!

皇帝还没怎么着,你一个大臣先要死要活的,眼里还有没有我这个皇帝。

你是顾命大臣,我让你连自己的命都顾不了。

正在朝堂上拉拉扯扯乱做一团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朝堂的帘子后面突然传来一个高亢的女声:何不把这个老蛮子打死!

说话的不是别人,正是武昭仪。

周围的人都傻了。皇帝和大臣议事,后宫的武昭仪却来偷听,偷听不说,还冲出来发表意见,成何体统?

这一声怒喝,把武昭仪强悍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到了关键时刻,真性情就露出来了,和当年刚进宫时训狮子骢的做派别无二致。

武则天,就是一个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女人。

出现这种场面,皇帝、大臣都不自在。

长孙无忌经验老到,赶紧说,遂良受先朝顾命,有罪不可加刑。

君臣又是不欢而散。

可这么一闹,皇帝想在小范围内解决问题不可能了。

接着,高宗原本没有通知的宰相韩瑗也上表,声称如果立武昭仪做皇后可能倾覆大唐。

很快,另一位宰相来济也上书反对,宰相集团步步紧逼,唐高宗、武则天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事情发展到现在,七位宰相已经有六位登场。

褚遂良、韩瑗、来济旗帜鲜明地表示反对;

长孙无忌、于志宁虽然没有明确表态,但显然也选择站在皇帝的对立面;

此外侍中崔中礼行将就木,可以忽略;

可还有一位重要人物一直称病没有露面,那就是宰相——李绩。

唐高宗隐隐感觉,李绩有可能是他打开局面的缺口。

于是,皇帝单独召见李绩,说:我想立武昭仪为皇后,可褚遂良十分反对,他是顾命大臣,这事是不是……

唐高宗一脸希望地看着李绩,李绩是个有大智慧之人,他没有正面回答,只是笑着说了一句:这是陛下您的家事,何必要问外人?

此话一出,高宗和武则天在废立皇后问题上的困惑一下子烟消云散了。

人们常说人微言轻,可李绩的身份地位很不一般,所以他的话很有份量。

李绩,民间传说中大名鼎鼎的徐茂公,瓦岗寨英雄,唐初的名将。

民间早有“呼风唤雨诸葛亮,神机妙算徐茂公”的传说。

李绩对皇上忠诚,对朋友义气,在人们心目中是个道德高尚的人,在唐朝打江山的过程中立下了赫赫战功。而且李绩出道早,比同时代的将领年轻。当年那些开国元勋,老的老死的死,只有李绩还活跃在政治舞台上,成了军方的代表人物。

他如此表态,就代表军方的态度,不想掺和到宫廷斗争之中。

这等于给皇帝吃了一颗定心丸。

因为如果李绩代表的军方和长孙无忌他们的意见一致,有可能因“废王立武”搞事情,把皇帝换掉,这在当时是可能做到的。

长孙无忌等人都是文官,秀才造反,很难成事。

李绩态度一明朗,许敬宗马上在朝堂上逢迎:一个农民多收了十斗麦子,都想换个老婆;皇帝拥有天下,换个皇后有什么了不起?关咱们什么事?

这话拍得唐高宗和武则天很高兴,他们鼓励许敬宗到各种场合宣扬这个论调,让所有大臣都听到。

许敬宗当然奉命行事。

他一到处宣扬,明显就是皇上派出的代言人,于是大多数朝臣选择沉默,中间派的力量又强大了。

发展到此,针对废立皇后的事情,出现三个意见鲜明的派别。

第一,长孙无忌为首的反武派;

第二,李绩为首的中间派;

第三,许敬忠为首的挺武派。

那么这三个派别是怎么形成的,我们做一下分析:

首先看反武派。这些人总体是关陇贵族出身,其中长孙无忌和褚遂良是顾命大臣,而且大多数是从太宗时代就活跃于政治舞台的元老重臣,都是宰相,掌握着巨大的权力,是既得利益者。

他们之所以反对,一是传统观念,二是对太宗政治路线的忠诚,三是维持现有的政治局面,不要自己的地位利益有所动摇。

挺武派,都是些官场上怀才不遇或者有才无德的小人,为了追逐一己私利,可以不择手段。

而以李绩为首的中间派,手握重兵的军方人士,一般不愿意卷入内战。

如果介入,成功了,很容易受到猜忌,功高震主就会有杀身之祸。

再者,李绩此人天生行事谨慎,谨慎到了圆滑的程度。他不愿意卷入皇家事务。他从来和长孙无忌就不是一个阵营的,没必要跟着他反对皇帝的决策。

李绩明白,自己无论如何也没有长孙无忌的势力大。在高宗一朝,李绩虽然官居一品司空,但是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出声,韬光养晦,也是一种政治智慧。

朝廷中有了派别,皇帝和武则天利用手中的权势,利用支持派,团结中间派,打压反对派,很快形势开始扭转。

反对派虽然占据宰相的大多数,但他们缺乏军队的支持,并不具备优势。

武则天和唐高宗胜券在握,他们不需要再顾及什么。

没过多久,反对派中最激烈的顾命大臣褚遂良,被贬为潭州都督,潭州就是今天的湖南长沙,就是把他从首都长安贬到了长沙,哪里凉快到哪儿待着去吧。

杀鸡儆猴的效果立竿见影,褚遂良被贬之后,反对派集体选择了沉默。

武昭仪的厉害有目共睹。

至此,内宫外廷的障碍都已经消除。

永徽六年(655年)12月12日,唐高宗下诏书:王皇后、萧淑妃谋行鸠毒,废为庶人,母及兄弟,并除名,流岭南。

王皇后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本来让武则天进宫排挤萧淑妃,没想到直接让人家把自己挤下了皇后的宝座。

女人呐,恋爱时智商为零;争风吃醋时,智商直接成了负数。

皇后被废,中宫不可一日无主。

六天之后,许敬宗联络百官上表,请求重立中宫。

当天,皇帝就颁布了立武昭仪为皇后的诏书。

诏书中对武昭仪极尽夸奖之能事。

说她门第好,是国家的勋臣之后。才华高,品德优,所以被选入后宫,在后宫深得众人喜欢。我当年当太子,整天侍奉父亲于床前,父亲看我如此周到用心,就把武则天赏赐给我。这事儿与汉朝的王政军如出一辙,所以现在要立她为后。

如此诏书,几乎每一句都针对反对派的反对理由给出驳斥,直接让他们无话可说。

这篇诏书就出自溜须拍马者许敬宗之手,他的满腹经纶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武则天从贞观十一年进宫,经过18年的坎坷,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皇后梦!

与众不同的是,武则天册立皇后的当日,竟然接受了朝中百官和四夷酋长的朝拜,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

以往的皇后只接受有职衔的妇女的朝拜,而武则天还接受了百官的朝拜,显然她不愿意只做六宫之主。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古... 古代男子普遍喜欢娶13、14岁的少女,这种现象在今天看来,可能让现代人无法理解。如果放到现在,可能还...
原创 为... 前言 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推进,每一位英雄都曾在动荡的年代中,以独特的方式披荆斩棘,创造了属于自己...
原创 1... 许多人认为,1945年美国向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迫使日本投降,从而间接地拯救了中国。其实,这种看法是...
原创 历... 1929年冬天,国民政府一道命令下来,中国人延续几千年的春节,突然就成了“违禁品”。 不准贴春联,不...
原创 曹... 三国时期的历史中,我们常常提到三足鼎立的局面,很多人都会认为魏、蜀、吴三国各自分庭抗礼,但如果细细分...
原创 战... 1950年3月,李文,这位曾担任西安绥靖公署副主任和第五兵团司令的将领,在重庆西南军事政治大学高级研...
原创 刘... 在之前的文章《刘邦分封了十(九)位同姓诸侯王,他们的结局究竟如何》中,我提到过西汉初年有十(九)位同...
原创 封... 在封神世界中,姜子牙受命于元始天尊,封神三百六十五位,每位正神都各自守护一方。 随着历史的演变,...
原创 朱... 在中国古代,殉葬制度是一种极具历史背景的仪式,既令人毛骨悚然,又长久地在社会中流传。尽管它的残忍性受...
原创 日... 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的崛起之路可谓一目了然。从一个长期封闭的岛国,到逐步扩展自己的势力,日本在近代史...
原创 历... 在古代封建社会中,太监是皇帝身边最亲近的侍从,他们承担了许多重要职责,深得皇帝信任。虽然在生理上经历...
原创 4... 认证作者激励计划 1946年4月,沙岭战斗结束后,第四纵队的司令吴克华被调往其他岗位,上级决定将...
泛舟赏菊 沪上今昔 (来源:光明日报) 转自:光明日报 行书上海二日游诗二首(书法) 陆深(明代) 上海博物馆藏 【藏...
原创 他... 1963年,杜平从沈阳军区副政委升任南京军区政委,并排在了第七位。当时南京军区设有七位政委,这让人不...
原创 朱... 1955年初,拟定的授衔名单提交给朱德审阅。细心的朱德在中将名单中发现少了一个人,经过一番询问才得知...
原创 正... 提到三国名将,99%的人会脱口而出:关羽、张飞!但今天我要告诉你一个颠覆认知的真相,翻开正史《三国志...
原创 亚... 目前与我国没有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一共有13个,其中12个与台湾保持所谓的外交关系,另外1个是不丹...
原创 他... 1954年,郭林祥担任西南军区公安部队副政委时,接到了一个重要的调职通知。他需要在军政委和四川军区副...
原创 三... 公元前376年,韩、赵、魏三国联合废除了晋国的晋静公,并将晋国最后一部分土地瓜分。晋静公被迫迁往普通...
原创 赵... 赵武灵王是赵国历史上最为显赫的国君之一,他主导了赵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改革——胡服骑射,使得原本较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