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能够一统天下,原因就在于商鞅改革的成功,商鞅改革的成功使得秦国拥有了当时最强的动员能力,把整个国家变成了一部机器,一部专门为战争而存在的机器,其他国家则没有秦国的改革这么成功,从而最终被秦国消灭。
改革者悖论
历史上,凡是改革,成功率极低,因为存在着一个改革者悖论。
改革者悖论的意思,就是凡是要改革的人,他即是依托要改革的利益阶层上台,也要改革先有利益阶层的利益,也就是革掉先有利益阶层的利益,由此造成了改革的失败率极高。
我们纵观中国的古代历史我们会发现,中国古代史上的改革只有商鞅变法成功过,其他的改革实际上全部失败,这种情况的发生其实并不是偶然的。
就拿当时的吴起变法来说,当时的楚国绝大多数领土都被之前的楚王分封给了手下的贵族们,导致楚国的动员能力不强。因为楚王实际上控制的领地非常少,遇到国家有事需要动员的时候,那些贵族往往不会积极响应楚王的号召。比如,本来楚国能动员20万人参战,但楚王手上的领土范围内只能动员5万人,另外15万人的动员能力在贵族手上,贵族们并不积极动员,只动员了5万人参战,结果本来能动员20万人参战的情况下,最终只动员了10万人。 吴起要做的就是收回那些贵族的封地,变成楚王的直辖地,革除分封制,变为郡县制,也就是地方上所有的官员都是由楚王直接任命,从而增强国家的动员能力。但这个改革必然会遭到贵族的反对,他们是绝对不想失去自己的封地及其利益的,由此造成了吴起最终被杀。吴起能够上位,是因为有楚王的支持,而当时楚王是依靠着贵族来运作楚国这个国家的,但是吴起的变法是要革除贵族的利益,所以也就必然会遭到实力强大的贵族的反对了。
对于商鞅来说,他也并不是一开始就革除贵族的利益,而是在他变法9年之后开始对贵族的利益动刀。一开始,他通过废除井田制等方式,使得贵族手上的领地增收,从而增加了贵族的收入,对此,秦国的贵族自然没有反对他。在实行了9年的新政之后,有秦孝公的全力支持以及他自身在秦国培养的大量的势力,时机成熟的情况下才开展了深层次的改革,从而成功。
当时的变法很多,除此之外还有魏国的变法、韩国的申不害变法、齐国的变法等等,但都没有秦国这么成功,之后的中国历史也有过数次的变法,如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等等,也没有秦国的商鞅变法那么成功,实际上这些并不是偶然,首先改革者悖论就注定了改革本身失败率极高。
改革后的秦国与其他国家的比较
其实当时改革的主流就是变分封制为郡县制。
从春秋到战国,战争越来越残酷,由以前的小打小闹战争变成了大打出手的战争再升级为灭国级的战争,在这种战争情况下,如果一个国家动员能力不行,不能充分动员本国的资源投入到战争中,那么这种国家将很容易在战争中失败,从而被别国消灭。
其实我们看历史就会发现,春秋前期的霸主齐国,能够出动三万军队就成为了霸主,即便是后来的春秋大国之间的战争,能出动十万的已经是超级军团了。而到了战国时期,十万人基本成了起步价,甚至出现了长平这样,两国投入超过百万军队的世纪大战,原因就在于郡县制代替了分封制。
秦国的商鞅变法不仅仅是变分封为郡县这么简单,商鞅实际上是把秦国变成了一部战争机器,专门为战争而存在的这么一个国家。除了行政上的改革,商鞅更多的是从人的思想上来控制整个国家,说白了就是法家的所谓的“愚民、弱民、贱民”的“三民主义政策”。
商鞅曾说:
政作民之所恶,民弱;政作民之所乐,民强;民弱国强,民强国弱。
就是说如果国家政策是老百姓喜欢的,那么民众就会富裕起来;如果政策都是老百姓不喜欢的,那么民众就会贫困起来。如果一个国家,民众富有了,国家就弱了;如果民众都贫穷了,国家就有钱了,国家有钱的话,国家就强大了。
所以商鞅做的就是国家控制了所有的资源,老百姓要想获得资源只能从官府那里获得,那么老百姓最终就会唯官府唯命是从了。
全国实际上只分成了两种职业:农民和战士。农民负责生产,战士负责打仗,除此之外就是少量管理的官吏。
从行政上,秦国是郡县制。从思想上,秦国成为了唯秦王马首是瞻的国家,任何人都要无条件地服从秦王,从而做到了全国上下的“万众一心”,使得秦国拥有了当时最强的动员能力,在战争中也就逐渐地越打越强了。
其他国家来说,无论是魏国还是齐国、楚国、赵国等国,其都有过改革,但是都没有秦国这么深刻。这些国家虽然都在行政层面上进行了改革,或是军事层面的改革,或是经济层面的改革,但是都没有秦国这么彻底而全面,也没有秦国这么深刻,所以其动员能力都不及秦国,最终逐步在战争中落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