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代,乱世频现,就连汉末群雄割据也在其中。乱世必然伴随战争,而军队行动需要规范管制,不同军事制度和编制也因此产生。在三国时期,魏、蜀、吴三足鼎立,各自制定不同政策和制度,但魏蜀之间的争斗本质上延续了秦汉时的冲突。不难发现,蜀国的北伐和魏国的防守,在军事措施上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是符合北方中原王朝正常的军备安排。魏国偏爱军屯,蜀国也采用类似策略,虽有微小区别,但总体相似。
魏、蜀因君臣不力而都采用募兵制,在两国交界地区经常爆发战争。(说实话,尽管常有战争,但魏国多次在较量中败给了蜀国,尽管都是小败,但完全靠诸葛亮的谋略以及蜀国初期的团结。)然而,为了与魏国对比,我们将蜀国换成了吴国,因为东吴与曹魏的军事制度截然不同。吴国的军队战斗力强劲,比如合肥之战,八百魏军(逍遥津勇士)击溃了孙权率领的十万东吴大军,尽管有人对这场战役的真实性表示怀疑,认为八百人无法打败十万人。
但如果了解一下东吴特殊的军事制度,这种情况就有可能发生,甚至极有可能。有趣的是,我们会发现在三国中,东吴的存在感最薄弱。尽管在汉末动荡初期孙家较为活跃,但随着时间推移,东吴对外越发排斥、不活跃。他们的胜利往往是在防守战中,一旦涉及攻击,表现却不尽人意。而回顾东吴著名战例,清一色都是防守。一旦涉及外来入侵的防守战,战斗力就会飙升。
但一旦将军队带离东吴境内,发动攻势,有趣的事情就发生了——合肥战成为孙权的一生之敌,他甚至因此被人戏称为孙十万。那么同样是战争,为何东吴军队表现差距如此之大?
其实原因并不复杂——东吴特殊的军事编制或制度。曹魏采用募兵制,而东吴则采用部曲制,虽然有差异,但都是为了加强自身军队实力。这两种制度差异明显,吴国的制度更适合防守,而曹魏的则更倾向于进攻。
吴国的部曲制最大特点是兵力分散且世袭权利,因此在与蜀国或他国作战时,不同姓氏旗帜经常出现,这种做法既有利也有弊。明显的好处在于内部形成明显对比,促进竞争,增强军队实力,但也带来了弊端,兵力过分分散,调动存在问题,若军队出现问题,影响不仅限于自身,也扩散到家人身上。此外,部曲可世袭,因此在和平时期,这些家族借助军事实力为非作歹,甚至不把国家放在眼里,为国家稳定埋下祸根。
孙权逝后,东吴出现大族权臣,操控中央。虽然各大家族和国家表面稳定,但暗流涌动。这也是吴国最终被灭亡的原因,大族为自身利益而行,忽视国家,除非面临外敌入侵,才会联手抵御。部曲制下的姓氏军,若面临国家危机,拼死抵抗的动力不是为国家,而是为了自身利益。这种军事管理制度不可持续,出现大量问题。曹魏采用的募兵制中,军营有中、外两种军队,各司其职,相互瞧不起形成了制约态势。
中军负责保护都城和国家核心,有些类似后来的禁卫军。外军则是对外作战的大前锋,国家利剑和安全保障,不过危险程度更高,但对曹魏来说,募兵制是改变战士短缺最佳方案,促进军队长期发展。然而,这也导致了人口不稳定,失去了职业选择权。但募兵制对曹魏带来了实质效果,使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三国中最强大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