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甲骨文遇见当代知音,“冷门绝学”焕发新活力
迪丽瓦拉
2024-06-28 07:34:19
0

原标题:当甲骨文遇见当代知音,“冷门绝学”焕发新活力

原标题:“冷门绝学”焕发新活力——

当甲骨文遇见当代知音(人文观察)

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倍加珍视、更好传承发展。

甲骨文研究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记者走进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复旦古文字中心”),探访甲骨文的当代知音,了解这项“冷门绝学”的研究和应用现状,以及甲骨文背后的历史思想、文化底蕴。

——编 者

图①:商周文字和秦文字中的“徹”。图②:善夫吉父鬲,现藏于中国文字博物馆。

文字诞生的那一刻,如同劈入混沌世界的雷电,照亮了蛰伏的文明。自此,万物灵长的智慧突破时空加速传承,这是亘古未有的奇观。

商朝晚期,中国形成了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彼时,商人好问,问天问神问祖先。王室为了占卜和记事,在龟甲兽骨上契刻文字,称为甲骨文。

会与不会,能与不能,吉与不吉……在商人看来,答案蕴藏于此。卜问的内容,刻在卜兆的旁边,即甲骨卜辞。西周以后,这种传统渐趋式微,卜用甲骨上的文字就难以见到了。

直到1899年,沉睡已久的远古密码只是发出微弱的信号,就被清朝金石学家王懿荣敏锐地捕捉——一片甲骨惊天下,打开了紧闭3000多年的文明大门。百廿年来,几代学人如老吏断狱、神探破案,从历史的缝隙中探求线索,考释出佶屈聱牙的文字逾千个。

而今,前人留下的未释甲骨文字仍有2000多个。幸运的是,从祖先的心里流传到后人的指尖,甲骨文遇见了当代知音,一批潜心破解古文字的学者不断释读出新字,使“冷门绝学”焕发新活力。

“完全考释”之难堪比发现行星

曾有学者说“释出一字,好比发现一颗新的行星”,可见研究古文字的难度。

正因为难,中国文字博物馆近年来几度发出甲骨文破译“悬赏令”,单字奖励10万元不等。复旦古文字中心有3位学者获奖,成为目前“揭榜”最多的科研机构。

考释,就是找寻某个字的前世今生,以及与其他字的未了情缘,该中心团队的代表陈剑教授喜欢如此比喻。他近年破译的,是此前完全不认识的两个甲骨文字形,即“徹”字古体的另外两种写法。

《说文解字·攴部》中记载:徹,通也。甲骨文有一已识字,弯曲的手指代表用力,撤去礼器鬲,以此表示“徹(撤)”。论证发现,这个字在演化时发生了两个变化:用力的手变作“攴”,同时添加了代表行动的偏旁“彳”。新释出的字形,左旁则为“示”上有“贝”或“血”,是“徹”的表意字。

这在古文字演变中属常见现象。该字本有“徹去祭器或祭品”之意,传世先秦古书中就有“既祭,令徹”等说法。最后变成“徹”,简化汉字写作“彻”。

由此不妨想象,3000多年前的一次祭祀,肉在鬲中烹煮,热气蒸腾,商人虔诚膜拜,献给祖先。如今,这些陈列在博物馆的器具,看似悠久古老遥不可及。但透过与鬲相关的“徹”字,仿佛看到每件器具曾经的使命,背后承载的王朝气象和生活情境重现眼前。

“其实,这并非我最有成就感的破译。”陈剑自谦地认为,此次技术难度不算高。但背后则是数十年积累的功底:既要谙悉甲骨文字形体的笔画特征,全面梳理用字情况,又要深入把握已识字形的演变序列和规律,用动态的眼光审视,从已知推导未知。

采铜于山,抽丝剥茧,陈剑视作智力上的享受,是自己经常一个人玩的“游戏”。平常走路、排队,总有些零碎时间,看见某些字词便能想上半天。“给一个字,我就能想到很远。考释就是把字词织成一张大网,看能联想起多少。”

当然,实现“完全考释”,除了字形考订,还需辞例解释。把考订结果放到所有的甲骨卜辞中通读,如果辞意顺畅、了无滞碍,则证明是可靠的。从收集资料到比较各家之说,步步论证驳难,最后被认可征引、收入辞书,一路跋涉。

甲骨文考释更像自然科学,需要确凿证据,发表用时极长。如陈剑2019年写成的《甲骨金文用为“遊”之字补说》,初稿写于2010年。这类文章资料详赡,引证宏富,有的字数达7万之多。一些聚讼纷纭的议题,经他研究,往往有涣然冰释之感。

外人看似枯燥,他则乐在其中,半夜里时常灵光一现。早年间,床头总少不了铅笔,当灵感突袭就立刻写在墙上,待天明再细细整理。“读着自己写过的文章,觉得很嗨。”说到这里,陈剑笑了。漫长,何尝不是一种浪漫。

史学家李学勤认为:“古文字学的基础工作仍应以释字为首位。字不能释读,很难谈到其他研究。”百廿年来,考释条件成熟的甲骨文渐次释出。

1903年,刘鹗在自行刊布的《铁云藏龟·自序》中轻轻松松认出40余字,其中30多字是正确的;1904年,孙诒让得到《铁云藏龟》,“穷两月力校读之”写就《契文举例》,又释出185个字。

其后,经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于省吾、唐兰、李学勤、裘锡圭等名家接续努力,约1/3的甲骨文得以考释。余下的,都是“硬骨头”。如“酉”字加几个斜点,出现上千次,至今未有确释。

行过千山万水,眼前豁然开朗。目前,全世界专攻甲骨文的学者约50人,吉林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也有一批学者。正是他们,通过商人衣食住行抽象成的拙朴笔画,还原出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烟火人间,让文明的乐声远远传来。

残片有待破镜重圆

“癸亥卜贞:旬。三月。乙丑夕雨;丁卯明雨;戊小采日雨,烈风;己明启。”

这是一段卜辞,大意为三月癸亥这天卜问,下旬没有灾患吧。验辞显示,这一旬的第二天乙丑夜间下雨。到第四天丁卯天明下雨。第五天戊辰傍晚,既下雨又刮烈风。第六天己巳天明时,云散天开。

通过这则天气记载,可知商朝设有专门观测气象的官员。遥想当年,依然充满玄幻色彩:负责卜问的人念念有词,身旁放着经过整治的甲骨。炭火熊熊,烧炽的荆条被抽出来,明火吹灭后,烫灼甲骨上的钻凿。“卜”的一声,甲骨的表面显现出不同的裂纹……

作为中国最早的气象记录,这段卜辞弥足珍贵,收录于《甲骨缀合汇编》第776则。然而,其材料原本残缺太甚,后经拼接方才破镜重圆。

甲骨出土,中华文化立即与殷商接通了血脉,这是后人追溯千年文明的拼图。遗憾的是,当时正值晚清,国力衰弱,收藏者把它作为私产,另有许多流落国外,导致研究支离破碎。

目前存世的甲骨中,正式发表的逾8万片,其中碎片占90%以上。甲骨缀合,就是综合各方面信息,将碎片拼接起来,使之变成完整或较完整的材料。

残片俯拾皆是,而复旦古文字中心研究员蒋玉斌便是大海捞针的人。记载天气的这版甲骨,就经蒋玉斌缀合,“烈风”的“烈”字也是他考释的。

现实中,研究者很少亲手拿着残片按图索骥,大多依靠拓片及实物照片汇编的资料。买书,读书,再买书,蒋玉斌的研究室被堆满了,几乎无处下脚。龟甲和牛肩胛骨标本则是案头必备,他时常观察摩挲,对相关部位了如指掌。

这些年,他翻了数十本解剖学书籍,还炖过不少牛扇骨,观察血管进出骨头形成的痕迹,及其在拓片上的呈现。“讨论甲骨文本的物质性,看实物形态与卜辞的关系,收获很多。”

如何判断缀合成功?这不仅要求形状严丝合缝,正反两面纹路相同,字体、风格、内容也须契合。多年来,相关学者接续完成7000多组缀合。这些甲骨实物和公开材料,早在他们头脑里形成了数据库。

而作为一门活的学问,甲骨研究是变动不居的。这些年,安阳师院“殷契文渊”、河南大学“缀多多”、首都师大“校重宝”等平台和小程序陆续上线。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集纳、研判、拼合,逐渐由学者的构想变为现实。

杨熠将吉林省博公布的甲骨与以往材料(黑白拓片)缀合的新成果。以上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6600余条,300万次访问,复旦古文字中心“缀玉联珠”甲骨缀合信息库在今年初上线,将缀合情况、出处等资料汇于一处。“不少学者费心整理,却发现前人已有成果。我们持续更新,就是希望方便大家,避免这类情形。”项目发起人之一、博士生杨熠说。

于初学者,第一片缀合很重要。每隔一周,蒋玉斌就手把手指导年轻弟子,往往是五六个小时。前不久,他与学生在课堂讨论时发现吉林省博物院公开了一批残片彩照,师生兴奋不已。新的缀合很快出来了。“一旦发现缀合,大多数容易验证。成就感让人欲罢不能。”

这种心情也许一般人难以体会。但缀合研究,像是连接时空的桥梁。有些“断烂朝报”的旧材料,一经缀合,价值倍增。最有名的,要数王国维的一则缀合。

对于《史记·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当年的学者大都半信半疑。1917年,王国维拼接残骨,形成一条比较完整的世系卜辞。对照后证实《史记》所载大体可信,也纠正了其中个别谬误。

自此,“东周以上无史”的观点不攻而破,中国的信史向前推进了数百年。诚如郭沫若所言:得见甲骨文字以后,古代社会之真实情况灿然如在目前,《诗》《书》《易》中的各种社会机构和意识才找到了它们的源泉。

一片一片缀合,一代一代钻研,哪怕只拼接两张残片,也可能激活背后的古老基因。古老神秘的王朝,不再是典籍中的虚影,甲骨上的符号生动地出现在人们面前,成为中华文明的标注。

一个字就是一部文化史

2月,殷墟博物馆新馆对外开放,绿松石嵌文字、记录捕猎巡视的一件甲骨引人注目,这是我国博物馆现存的孤品。新馆不远处就是殷墟遗址核心区,一脚跨越3000年,观众仿佛与先人呼吸相闻。回望汉字“家谱”的开头,真是意味深长。

陈寅恪曾说,“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假如没有文字及传承,我们对过去将一无所知,万古如长夜。从这些“商朝日记”可以看到,古人宴饮演乐、坐车出行,还有战争的过程和结果、天气对农事的影响,等等。

除了还原历史的面貌,我们的文字之所以伟大,就在于能看出我们的文化。甲骨文是商朝祖先留下的最宝贵遗产,他们以细致的观察和惊人的想象,将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为、所感转化成字符,蕴含了后代的主要造字方法。

复旦古文字中心主任刘钊说,甲骨文中有很多象形字和会意字,不少保留着早期形态。这是“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的手段,记录思想文化的载体。从中,可以体会古人造字时的立意——

“得”字像手持贝,表明古代的“贝”为宝物或用作货币。“监”字是人用器中之水照面的形象,古人有以水为镜的习惯。“保”字像一个大人背着一个孩子,从大人角度是保护,从孩子角度是依仗,蕴意丰富,又充满人情味……

不仅如此,一些甲骨上的文字,具有稳定而富张力的结构,采取了近似毛笔墨书的刻铭方式。用笔、结字、章法,颇具法度。拙朴的刻痕演变出篆隶楷草,后世书法的各种元素,在这里可以找到源头。

“我们能读懂几千年前的古字古书,全世界独一份。”上海博物馆副研究馆员葛亮说。甲骨文是世界古文字中唯一流传至今的自源文字,其他如古埃及圣书字、古巴比伦楔形文字等,由于使用人群和文化遭遇剧变,最后成了“死文字”。

“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以甲骨文为源头的汉字,是中华文明从未中断、与之相辅相成的结晶。2017年,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显而易见的是,作为集体记忆,甲骨文遇见了更多当代知音:

有网友制作文字表情包,将甲骨文绘成动画,再现祖先的信仰,还有爱好者通过短视频说文解字,被粉丝催更。

在甲骨文的故乡安阳,人们在书房画室里练字,体验甲骨文书法艺术,使转提按,流畅婉转。游客一出高铁站,道路、商圈、文化空间,都沉浸在甲骨的世界。

…………

如果你是教师,请组织学生上一堂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吧,讲解汉字的起源。

如果你准备旅行,不妨到博物馆看看殷墟甲骨,见识一下震惊世界的古老文字。

甲骨文,像无法言传的老人望着我们,仿佛有很多话想说。她从历史的拓片间复原古老文明尚且年幼的面目,回答着那两个永恒的问题——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来源:人民日报

流程编辑:U032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1:10复原齐化门!紫檀雕刻朝... “5·18”国际博物馆日临近,位于东五环的中国紫檀博物馆悄然上新,一件重达数吨、堪称“镇馆之宝”的紫...
原创 蜀...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关羽受命留守荆州,负责镇守至建安二十四年。经过七年孤军奋战,关羽最终因兵...
原创 完... 说起完颜氏,这个姓氏在历史上可谓声名显赫。毕竟,完颜氏在宋末时期成功统一了女真各部,最终建立了金国,...
原创 陆... 在历史的长河中,陆逊以其杰出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赢得了世人的尊敬。他在夷陵之战中以少胜多,成功击败了...
原创 三... 三国时期,英雄辈出,名将云集,谋士如雨,令人神往。然而,当谈到三国最为杰出的谋士时,众人却各有各的看...
原创 他... 我们国家一贯对待贪官采取严厉的态度,但即便如此,仍然有一些贪官无视法律、故意为非作歹,公然破坏社会秩...
原创 毛... 1929年1月14日,国民党发动了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第三次大规模围剿,面对敌强我弱,且根据地的经济...
原创 靖... 弱势群体最大的悲哀之处就在于,当国家繁荣昌盛之时,他会成为人人口诛笔伐的对象,高高在上的强者仿佛只有...
原创 是... 在春秋时期,晋国无疑是最为强盛的诸侯国之一。晋国能够达到如此强大的地位,得益于六卿等异姓士族的充分运...
原创 各... 都察院,作为明清时期的一个重要政府机构,承担着监察百官、参劾不法等职责,几乎覆盖了所有的官员,甚至包...
原创 左... 1864年,新疆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局势陷入了极度混乱,清朝政府无力平息这一暴乱。与此同时,浩罕汗国...
2025科普讲解:大发真的有人... 大小与双单走势技巧规律【D F 5 3 8 · C C 】 “为什么贾宝玉那么爱林黛玉,却从来不劝她...
原创 古... 随着考古学的不断深入,人类对古代殉葬制度的理解逐渐丰富,这一制度在历代王朝中都时常出现,尤其是在黄河...
原创 南... 前敌委员会书记周恩来,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他在1949年至1958年间同时担任外交部长,...
原创 我... 前言 在中华民族绵延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许多神秘的未解之谜至今仍扑朔迷离,激起了人们对于古代历史、超...
原创 八... 金融霸权的衰落与世界格局的转变 金融霸权何时终结,垄断的力量又如何?列强们在过去的夜晚相互密谋,但霸...
原创 他... 头条文章养成计划 谈到乌托邦,大家通常都会联想到那种理想化的社会形态,它是空想社会主义的象征。空想社...
原创 汉... 在提到汉朝的疆域时,人们通常认为其东界为朝鲜半岛,西界至葱岭,南界为交趾,北界则是阴山。谭其骧在其著...
原创 甲... 曾经和朋友讨论过这个话题,说实话,越聊越觉得有趣。有时候,我们大胆地提出一些历史假设,进行头脑风暴,...
原创 截... 在截江救阿斗的事件中,孙尚香为何敢辱骂赵云,却对张飞却不敢言语过激?其中的原因并非简单的个别因素,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