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在京城和宫廷的卫戍部队中设立有两大官职,分别是领侍卫内大臣和九门提督,领侍卫内大臣的主要职责是负责紫禁城内的宫廷警卫,而九门提督的官职全称为提督京城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其职能是保卫京城安全和维护京城治安。
其实在清朝初期领侍卫内大臣和九门提督的官级并不相同,清初时期九门提督是正二品武官,到了清朝嘉庆时期,九门提督的官级才被提升为从一品,而领侍卫内大臣自清朝顺治入关之后,就一直是正一品武官,因此单从官级上来说,领侍卫内大臣很明显身份地位要比九门提督略高一些,不过在权力上领侍卫内大臣在清朝初期和中期权力非常大,在清朝中后期和晚期则逐渐边缘化,远不如九门提督了,下面就来说说清朝这两个官职的变化和权力地位孰高孰低。
领侍卫内大臣和九门提督两个官职的设立和由来
先说说领侍卫内大臣和九门提督这两个官职的设立和由来吧。
领侍卫内大臣的设立其实与清朝宫廷的侍卫制度密不可分,在清太宗皇太极时期,皇太极设立了内大臣来管理宫廷侍卫,通常情况下内大臣这种负责卫戍宫廷的官职都是由满洲贵族或者皇室宗亲出任,这就是清朝宫廷侍卫制度的初步成形。
到了顺治初期,当时出任内大臣的两个人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次子礼亲王代善的儿子硕托和孙子阿达礼,他们俩都属于是皇室近亲,但是他们俩却暗中企图废掉顺治而拥护努尔哈赤第十四子多尔衮为帝。
这件事被代善知道,代善决意拥护顺治,因此他大义灭亲检举揭发了儿子和孙子的图谋,最终硕托和阿达礼被顺治赐死。他们俩被杀之后,也让顺治在亲政之后决定改革完善宫廷侍卫制度,进一步设立了领侍卫内大臣之职。
在顺治九年(1652年)时,顺治正式任命亲信鳌拜为侍卫总管,官职地位在内大臣之上,这标志着领侍卫内大臣初步成形,不久之后顺治将宫廷侍卫职责独立出来,直接由皇帝管理,设立侍卫处,并设立领侍卫内大臣一职,而领侍卫内大臣就是侍卫处的长官,鳌拜也成了第一任领侍卫内大臣,而内大臣则成了领侍卫内大臣的副手。
不过顺治并不是只信任鳌拜一人,顺治规定宫廷侍卫以后必须从皇帝亲自统领的上三旗即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中选择子弟充任侍卫,而领侍卫内大臣则有六人,必须是由上三旗贵族中每旗遴选出两名贵族担任领侍卫内大臣,也就是说领侍卫内大臣共有六人,这也是分散领侍卫内大臣的权力,让他们互相制衡的办法。
顺治制定的这些侍卫制度,就是想强化皇帝对侍卫的管理权,这样才能杜绝侍卫和侍卫首领不会被王公贵族所拉拢,从而威胁到皇权。
到了康熙时期,由于鳌拜以领侍卫内大臣的官职专权,在康熙除掉鳌拜之后,康熙进一步强化了对侍卫的管理,康熙从领侍卫内大臣中分化出了御前大臣之职,御前大臣也负责统管宫廷侍卫,但是御前大臣是负责统管皇帝身边的御前侍卫和乾清宫侍卫,属于是专门管理皇帝贴身保镖的官职。
并且康熙规定御前侍卫不归领侍卫内大臣管理,只对皇帝负责,因此领侍卫内大臣的权力一下就被分化了。而且御前大臣大多是由皇室宗亲和蒙古与清朝皇室联姻的王公贵族出任,他们没有官职品级,但是都有很高甚至是亲王级别的爵位,身份地位绝对是在领侍卫内大臣之上。
不过即便如此,领侍卫内大臣依然享有很高的权力地位,因为在清朝初期和中期时,领侍卫内大臣是有资格出席议政王大臣会议,可以参议国家大事决策,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权力,所以领侍卫内大臣在嘉庆时期之前都是有着很高的权力和地位的。
再说说九门提督这个官职,九门提督之职也是始于顺治入关,在顺治入关时,这个官职的职能很单一,就是卫戍京畿,前身为八旗军队中的步军营,长官称为步军统领。
康熙十三年(1674年)时,正值三藩之乱爆发,康熙下令京城进入警戒状态,由于当时的京城治安以及负责护卫京城九门守卫都是由兵部负责,康熙担心兵部的汉臣中有三藩的内应,因此康熙就让满洲八旗的步兵营接管了京城九门防务,九门提督的称呼由此而来。
到后来康熙又把负责京城治安的巡捕营并入到步军营中,就这样就有了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衙门的设立,在雍正时期又改为步军统领衙门,而长官就是九门提督。
虽然最初九门提督只是个正二品武官,但是一般出任这一官职的人大多是满洲王公贵族,这些王公贵族本身都有爵位和其他兼职,所以他们的官级都比正二品要略高一些。
比如清朝最有名的九门提督莫过于隆科多,在康熙后期隆科多出任九门提督,但是他在出任九门提督后还兼署理藩院尚书,而理藩院尚书是从一品文官,因此隆科多在担任九门提督时官级是从一品。
后来隆科多又为雍正顺利继位保驾护航,因此在雍正继位后他得到了重用,被任命为总理事务王大臣,还兼吏部尚书,这时候的隆科多就是正一品官级了。
不过单以官级地位而论,九门提督的官级地位在清朝初中期肯定是略低于领侍卫内大臣的。
清朝中后期领侍卫内大臣逐渐被边缘化,九门提督的权力地位获得较大提升
其实就领侍卫内大臣和九门提督这两个官职的管辖权力和管辖人员数量来说,九门提督是要远比领侍卫内大臣要大得多。
领侍卫内大臣只负责管理宫廷侍卫,而清朝的宫廷侍卫人数大约在三千人左右,九门提督则是掌管整个京畿卫戍和治安,是带有现代军警性质的武装部队,尤其是在康熙和雍正之后,九门提督权力非常大,可以调动驻京八旗步军和绿营的马步兵,部队人数也很多,大概在三万人左右,是负责保卫京师的主要军事力量。
但是在清朝初期和中期领侍卫内大臣的身份地位绝对要比九门提督高一些,看看顺治和康熙时期的领侍卫内大臣都有谁就知道了,顺治时期的领侍卫内大臣分别是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这四个人那可是顺治临终时留给康熙的四大辅政大臣。
再看看康熙时期的领侍卫内大臣比较出名的都有谁,康熙时期比较出名的领侍卫内大臣有班布尔善、噶布喇、索额图、鄂伦岱、阿灵阿、傅尔丹、阿尔松阿等人。
这些人中班布尔善是顺治的堂兄,正宗的皇室近亲;噶布喇和索额图是索尼的长子和三子,哥俩都是一等公爵,而且噶布喇的女儿是康熙嫡妻孝诚仁皇后;鄂伦岱是康熙的大舅佟国纲之子,以亲戚关系论是康熙的表弟;阿灵阿是遏必隆的小儿子,继承了遏必隆的一等公爵位,阿灵阿的姐姐是康熙的第二任皇后孝昭仁皇后,算是康熙的小舅子,阿尔松阿是阿灵阿的儿子,阿灵阿去世后,阿尔松阿继承了阿灵阿的官职爵位;傅尔丹是清朝开国功臣费英东的曾孙,也是鳌拜的侄孙,世袭的一等公爵位。
而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比较有名的九门提督有费扬古、托合齐、隆科多、和珅,费扬古是雍正嫡妻孝敬宪皇后的生父,不过费扬古家族出身并不太高,属于包衣出身,只因女儿嫁给了雍正后来才被抬高了家族身份;托合齐也是上三旗包衣家族出身;只有隆科多与和珅算是满洲贵族出身,但是相比之下他们的家族出身是远不及那些领侍卫内大臣的,所以这也能看出来,领侍卫内大臣在清朝初期和中期的权力地位是要略高于九门提督的。
并且在权力上来说,清朝初期和中期领侍卫内大臣是有资格参加议政王大臣会议,这是代表着拥有可以决策国家大事的权力,这一点上就要比九门提督的权力大了不少。再有就是顺治和康熙时期,朝臣上朝列班和上奏折的时候都要以领侍卫内大臣为第一名,位在大学士之上,可以说在没有宰相的清朝,领侍卫内大臣就是百官之首。
可以说领侍卫内大臣权力在那个时期非常大,从鳌拜专权上就能看出来,在除掉鳌拜之后,康熙只能通过设立御前大臣一职来分化领侍卫内大臣的权力,这也是领侍卫内大臣权力被削弱得开端。
到了雍正时期,由于在康熙晚年鄂伦岱、阿灵阿、阿尔松阿都曾明确支持皇八子胤禩一党争位,因此雍正继位之后严惩了鄂伦岱和阿尔松阿,将二人抄家处死。也是从雍正开始进一步削弱领侍卫内大臣的权力和地位,雍正明确规定上朝列班和上奏折列名都要以内阁大学士居首位,领侍卫内大臣的文武百官之首的时代就彻底结束了。
与此同时由于隆科多在雍正继位的过程中出力极大,因此雍正继位之后开始刻意打压领侍卫内大臣而抬高九门提督。
再后来雍正设立军机处来决策军国大事,大学士和军机大臣逐渐取代了原来满洲的议政王大臣会议,虽然领侍卫内大臣还能参与议政王大臣会议,但是这个议政王大臣会议已经基本没有实际意义,因此领侍卫内大臣的权力地位也逐渐被削弱降低。
而到了乾隆时期,乾隆再次提升了军机处的重要性,乾隆后期就撤销了基本名存实亡的议政王大臣会议,这就意味着领侍卫内大臣不再享有议政决策军国大事的权力,这时候的领侍卫内大臣只剩下身份地位的象征了,实际权力还真远不如九门提督了。
到了晚清时期领侍卫内大臣基本就成了摆设,九门提督则越发重要
如果说在清朝中后期领侍卫内大臣只是权力和地位略有下降,那么到了咸丰之后,领侍卫内大臣就基本成了摆设了。
咸丰时期爆发了太平天国起义,清朝更加衰败,那个时候清朝的八旗兵已经基本没有战斗力靠不住了,因此清朝只能重用汉臣和汉军来平定太平天国,并赋予地方督抚极大的军事权力,这使得地方督抚军事权力开始势大,而相对应的朝廷越发势微,这时候的领侍卫内大臣则更加边缘化,基本成了摆设。
到了慈禧掌权时期,开始洋务运动,清朝更加注重的是军队发展建设,而作为护卫京师的九门提督那就更加重要,因此这一时期九门提督的权力地位和重要性明显要优于领侍卫内大臣。
清史学家钱实甫先生编撰的《清代官职年表》中就曾揶揄过晚清的领侍卫内大臣,称其为“领侍卫内大臣品级最高,但同实际政治并无直接关系,社会上更无太大影响。”
由此可见在晚清时期领侍卫内大臣就是一个官级地位很高的摆设性官职,而九门提督在当时可是实打实的位高权重的官职。
写在最后
所以清朝初期和中期,领侍卫内大臣位高权重,要比九门提督的权力地位都要更高一些;到了清朝中后期,领侍卫内大臣逐渐被边缘化,其权力已经远不如九门提督,只是地位比九门提督略高一些;到了晚清时期,领侍卫内大臣基本属于荣誉性质的摆设官职,空有高官级别,权力、政治地位、政治影响力已经均不如九门提督。因此对比清朝的这两个官职,要分时代来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