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1975年,病重的刘伯承提出什么请求,让老搭档邓小平泪目
迪丽瓦拉
2025-07-07 06:07:16
0

说起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故事就不能不提刘伯承和邓小平这两位人物,他们从抗日初期就开始在一起合作,历经了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两人在一起合作了十三年,人们习惯称他们为刘邓大军。他们好到什么程度呢?邓政委大儿子的名字是刘伯承给取的!刘伯承临终之前给邓小平政委留下遗言,让邓小平政委感动不已,那么刘伯承元帅到底留下什么遗言呢?

刘邓之间传奇的友谊

刘邓之间有很多共同点和相辅相成之处,首先一点刘邓两人都属龙,但刘伯承元帅比邓小平政委大一轮,再加上两人都是四川人,有着相似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两人都喜欢吃辣椒。两人在太行山129师师部见面就有一种一见如故的感觉,虽然两人相差了12岁,但刘伯承的博学多才和“军神”的大名都让邓政委佩服不已,两人初次合作时,考虑到刘伯承眼神不好,每到晚上,邓政委都会耐心把军情电报一份份读给刘伯承听,考虑刘伯承年事已高,每次下部队都是邓政委抢着下,一到晚上的时候邓政委都会赶回来给刘伯承读战情通报。

就连邓小平新婚之夜,邓小平政委不放心129师师部的安全情况和刘伯承的健康,连夜赶回129师师部,给刘伯承师长通报当天的敌情情况。邓政委知道刘伯承晚上都有过习惯,就是每天晚上喜欢熬夜阅读和翻译俄文的书籍,每天晚上都会留下自己的油灯和蜡烛给刘伯承使用。刘伯承知道邓政委喜欢抽烟的习惯,时不时叫自己的警卫员给邓政委买烟抽。

在一次部队转移的过程中,刘伯承和邓政委分散突围,刘伯承为了吸引分散敌人的注意力,命令部队向敌人开火,以达到吸引敌人的目的,得以帮助邓政委他们突围成功。到达突围目的地时,刘伯承命令部下打开电台呼叫邓政委他们突围成功没,当时可能因为行军的原因,一时联系不到邓政委他们,刘伯承非常着急,着急到什么地步呢?茶饭不吃,在驻地里来回踱步,焦急地看着地图守到电报机台,等待邓政委他们成功突围的消息。后来好不容易等来邓政委他们成功突围的消息,刘伯承高兴得就像一名孩子。

两人在太行山上共同领导129师抗日的工作,充分指挥八路军采用机动灵活的战术深入敌后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和发展巩固了太行山抗日根据地。刘邓两人配合默契,刘伯承主管军事,邓政委主管政治,刘邓对129师发展扩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抗日战争八年间,在刘邓首长的指挥下,129师由最开始的1万余人发展到十几万的大军。

也是在太行山抗日根据地中,刘邓之间结下了一生珍贵的友谊!邓政委曾经从延安请来一名外国军医,给刘伯承看眼睛,并为刘伯承量身定做一副新的眼镜。知道刘伯承每天晚上都要读俄文读到很晚,考虑到刘伯承眼神不好,每晚都是邓政委把俄文资料一句句读给刘伯承听。刘伯承也很佩服邓政委的意志力,每到冬天,邓政委都会用冷水洗澡,来磨练自己的意志,对于邓政委这点,刘伯承是很佩服的。

千里跃进大别山

在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为了改变解放战争的局势,在毛主席的指挥下,作出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争创举,为了更好地完成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军事行动,刘邓大军在鲁西南一带进行了鲁西南的战役,但是实际战果不理想,刘伯承打算以个人的名义向中央发出“检讨电”,目的是不想连累邓政委,但邓政委一看电报,立马在电报上签上自己的大名,表示愿意和刘伯承共进退。

千里跃进大别山那晚,战况十分危急,邓政委特意煮了一碗刚刚缴获的美国咖啡给刘伯承提神。那晚两人怎么都睡不着,原因是原本想渡过汝河千里跃进大别山,但汝河那几天正值洪水高发期。当时面临前有洪水阻挡,后有国民党的追兵杀到,离解放军只有半天的路程,如果刘邓大军再不抓紧时间渡过汝河,将会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面对着如此危局,刘邓首长自然难以入睡,邓政委在床边一直抽着一支烟看着地图,经过昏暗的灯光看见刘伯承司令员房间里手电筒的灯光,邓政委凭借着多年对老搭档刘伯承的熟悉,判断刘伯承正在思考重大的战略方向,果然不久以后刘伯承光着脚板走来,两人不约而同说出:今晚渡河千里跃进大别山,越快越好。说完以后两人相视一笑。

随即刘邓首长当晚向全军发出“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指示,为了鼓舞部队的斗志,刘邓两位首长冒着敌人的炮火第一批走过浮桥,战士们在刘邓首长的鼓励下,无不以一当十,杀声震天!完成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创举!

在大别山那段难忘岁月中,刘邓两人更是配合密切,初到大别山时,部队上出现了警惕性不好的情况,从而让国军抓住空隙,深入大别山腹地。刘邓为此召开了“握手会议”来让部队提高警惕性!当时部队刚刚达到大别山,警卫团有位干部买商家东西时没有给钱,在大别山根据地中造成恶劣的影响,为了杀杀这股歪风邪气,刘邓首长做出枪毙这名干部的决定,并让部队把有限军粮物资发给当地的百姓吃,对部队说道:老百姓是水,我们是鱼,我们一定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刘邓之间很少吵架红脸,但是在国军加强对大别山革命根据地进剿时,刘邓两人为了谁去外线吸引分散敌人的火力,谁留在内线坚持作战而争吵,争吵的背后是刘邓两位首长都希望把危险留给自己,让对方去相对安全的区域里作战。是一种革命情谊之间的大爱。刘伯承认为自己作战经验丰富,应该留在内线作战,留在内线作战意味着需要面临着更大的危险,邓政委则认为自己比刘司令员年轻,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

在众人的劝说下,刘伯承司令员才勉强同意自己去外线调动敌人。在分兵那天,刘伯承紧紧握住邓政委的手,让邓政委在内线作战时要万分小心,并依依不舍送别邓政委,直到目送邓政委他们走远时,刘伯承才放心。刘伯承司令员命令部队在外线打得越凶,邓政委他们在内线就越安全。

正是因为刘邓大军及时分兵,采用围魏救赵的方式就威胁国民党长江防线的要地,才让国军不断从围剿大别山的大军中抽调主力及时回防。才让大别山的革命情势转危为安。当刘邓再一次在大别山山花烂漫时会师时,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紧紧相拥,握住对方的手!

正是这种心照不宣的默契,刘邓两人从大别山走向淮海战场、和百万雄师过大江及解放大西南等战役,之后两人为建设大西南贡献过自己的力量。在刘邓首长的关心下,成渝铁路加快了建设的步伐。

1950年,刘伯承调任南京解放军高级指挥学院担任院长,刘邓两人也结束长达14年的合作。在那段特殊岁月里,刘伯承遭受到错误的批判,周围的人都对刘帅的态度非常冷淡,还是邓政委在那段特殊的岁月里,给刘帅送去及时的关怀。在那段特殊岁月,两家人依然保持了亲如一家的关系。

1986年,刘帅因病逝世,临终之前托子女向老搭档邓政委提出遗愿:让老战友邓政委主持他的追悼会,送他最后一程。老战友邓政委含泪答应了刘帅的遗愿:主持刘帅的追悼会,也算告慰了老战友的在天之灵!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一... 军礼是体现一个军人精神面貌的重要标志,然而仅仅因为一个军礼就让少将级别的军官挨打未免有些小题大做,然...
绍兴市稽山中学遗址考古,最新进... 稽山中学遗址真是个聚宝盆!这里首次在绍兴古城内确认越国建筑的存在,首次发现越国大型木结构水井,首次发...
原创 陈... 在安徽安庆市北郊有一块墓冢,在这片土地之下,长眠着一位不同寻常的先生,他曾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
原创 彭... 1959年庐山会议上,彭总落难后,很多人选择离开他,就连他的妻子浦安修也选择离开他,但是唯有这三人对...
原创 大... 1946年八、九月间爆发的集宁战役,又称大同集宁战役,是解放军华北部队遭受的一场较为沉重的失利。这场...
原创 张... 引言 东北王张作霖一生娶了六个妻子,他有八个儿子,其中,最为我们所熟知的就是长子张学良了。 而其他的...
原创 受... “偓佺”,是古代传说中的仙人,以此为名,寄托对孩子长寿、拥有非凡能力和智慧的期望,杨佺期不负弘农杨氏...
原创 李... 导言 相信看过《亮剑》的小伙伴都知道,李云龙除了旅长都不怕,这位旅长就是大名鼎鼎的大将陈赓。 01 ...
原创 李... 李世民和朱元璋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王朝的奠基人。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也是唐朝统一天下立下功劳最...
原创 世... 布尔战争,是十九世纪末期,作为世界霸主的大英帝国,与南非地区由布尔人建立的两个殖民国家之间爆发的一场...
原创 松... 松赞干布是吐蕃王朝公元7世纪时的赞普,虽然其功绩在吐蕃历代赞普之中,只能算是中等偏上,却是所有赞普之...
原创 晚... 明朝冯梦龙在《古今谭概·无术部》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 晚唐魏博节度使韩简没有文化,以听不懂文人说话...
原创 晚... 我们如果说到清朝的大贪官,肯定很多人都会想到和珅,这个人还是很机智的,不然伴随在皇帝身边那么多年,怎...
原创 钱... 多年后,钱学森回忆起自己与传奇大将陈赓的会晤,曾感慨地说:“只这一问一答,竟决定了我后半生的命运。”...
原创 他... 元朝时期,宣政院的设立,标志着西藏地区开始归属中央政府管辖,清朝时期,为了巩固对西藏地区的统治,也采...
原创 8... 1988年的一天,中南海的会议室里气氛紧张。几位身穿军装的老同志们围坐在一起,脸上尽是担忧的神色。而...
原创 黄...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爆发后,从华中增援淮海战场的国军第12兵团,被我中野全军与华野一部围歼在双堆...
原创 只... 罗马帝国是欧洲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帝国,其著名之处在于,他是历史上唯一一个曾经几乎占有整个欧洲的帝国。虽...
原创 隋... 文 / 子玉 秦朝和隋朝很像,同样结束了大分裂,同样是二世而亡,但二者之间还是有很大的区别。本质来说...
原创 德... 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与俄罗斯帝国,是一战前欧洲六大列强中的三位。在拿破仑战争结束后,三国达成了相当亲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