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究解放战争的时候,曾有过这么一个段子:“蒋介石开作战会议,作战计划还没有发到国军将领手中,就先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的桌上。”其实这并不仅仅是一个段子,因为在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内部确实被地下党渗透了个遍。
其实在戴笠执掌军统的十余年,国民党的情报系统还是有一定实力的,可以和李克农领导的中共社会部过几招。但是戴笠在解放战争还没有全面开打就坠机身亡了,后来执掌保密局的毛人凤根本就不是李克农的对手,国民党内部从上到下都被渗透了个遍。
解放战争期间,曾经这样评价过地下党的工作效率,国民党的作战计划是参谋次长刘斐中将(地下党员),还有国防部作战厅厅长郭汝瑰(地下党员)中将制定的,开会的时候,由国民党中央党部的书记员沈安娜(地下党员)记录,最后再由整编46师师长韩练成中将,国民党军第3绥靖区副司令官张克侠中将,何基沣中将等地下党执行,这样打仗,国民党军焉能不败?
解放战争期间,确实涌现出了太多优秀的地下党员,这些人的力量可以顶一个师,甚至顶一个军,国民党国防部作战厅厅长郭汝瑰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天子门生
1907年,郭汝瑰出生于四川铜梁一个书香门第。郭汝瑰出生的时候,家庭已经败落了,但是郭汝瑰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还是对读书很感兴趣,1919年,郭汝瑰即随父亲前往成都,进入成都高等师范附小和成都联合中学读书。
郭汝瑰去成都读书的时候,也正是五四运动爆发的时候,郭汝瑰对社会主义的思想印象很深刻。郭汝瑰的父亲虽然只是个落魄的秀才,但是对时事很感兴趣,经常的抨击北洋政府的专制统治,揭露社会的黑暗,郭汝瑰受父亲的影响也很深。
1925年,郭汝瑰的父亲打算当然让儿子去上海同济大学学习医学,但是郭汝瑰一心报国,想要投笔从戎。此时郭汝瑰的堂兄郭汝栋已经是川军第九师的师长了,他想要投靠广东的革命政府,于是在四川召集一些有志青年报考黄埔军校,年满18岁的郭汝瑰也被选中,进入黄埔五期学习。
在北伐的时候,正值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当时两党的关系很好,黄埔军校的大部分政治教官都是共产党员。郭汝瑰,听取了萧楚女、恽代英等人的讲座,阅读了李达、陈独秀等人的著作,郭汝瑰得知与自己同考入黄埔军校的好友袁镜铭是共产党员,便要求袁介绍自己入党。袁镜铭因为郭汝瑰是郭汝栋的堂弟,告诉他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考验。
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事件,四川军阀杨森配合蒋介石进攻武汉。郭汝瑰的堂兄郭汝栋,此时已是川鄂边防司令部的副司令,拥有两个师一个旅的兵力,吴玉章找到了郭汝瑰,让他提前毕业,并让他想办法让堂兄郭汝栋阻止杨森,郭汝栋后来表示自己的力量阻挡不论杨森,但是自己可以不出一兵一卒。
1928年5月,郭汝瑰由少校团副团长、共产党支部负责人袁镜铭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他追求的愿望。
郭汝瑰一直留在堂兄郭汝栋的部下任职,郭汝栋接替杨森担任川军20军军长后,为了蒋介石,开始日趋反动。郭汝栋虽然不知道堂弟郭汝瑰已经加入了共产党,但也知道郭汝瑰和共产党来往密切,于是给他争取了去日本留学的名额,想让他去日本留学。
郭汝瑰此时和上级丧失了联系,蒋介石也逼着他们和红军作战,不知道该如何是好。堂兄郭汝栋的做法,让他觉得这是个好机会,可以逃避和红军作战的机会,另外学点知识,可能对之后的革命工作有好处。但是郭汝瑰晚年回忆起这段经历时却说:“当时还自以为得计,岂知这成了我政治生活中的一个转折点,此后走了十几年的弯路。”
1931年4月,郭汝瑰进入日本士官学校学习。在日本,郭汝瑰等中国来的留学生饱受歧视,很多关键系的军事技术,都对中国的学生绝对保密。九一八事变后,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纷纷要求回国,郭汝瑰也退学回国。
当时日本陆军省无奈,派人出来宣布:“你们可以退学,但退了就不能再入学了。”郭汝瑰等众多学生齐声高喊:“亡国奴才再回来!”
回国后,郭汝瑰进入了中国陆军大学学习。陆军大学是是培养高级指挥和参谋人员的高等学府,每期只招收几十名学员,郭汝瑰进校时,校长为曾任国民党陆海空军总司令部总参谋长、思想比较开明的杨杰;不久,蒋介石自任陆大校长,杨杰改任教育长。郭汝瑰继黄埔军校后,又一次成为了蒋介石的天子门生,最后在陆军大学学习三年,以第一名的成绩从军校毕业,毕业之后因为不愿意打内战,杨杰被他推荐到陆军大学研究院继续深造。
抗战立功
全面抗战爆发后,郭汝瑰觉得报效国家,一展所学的机会终于到了,于是运作了一番关系,在同学和老师的推荐下,到陈诚所属的第14师任参谋长,并到蒋介石筹划过对日作战的“庐山军官集训团”受训。
淞沪会战时,郭汝瑰所在的第14师奉命在南北塘口一线作战,该师下辖两个旅,是中央军的精锐部队,师长是毕业于黄埔一期的霍揆彰中将。战役打响之后,第14师42旅旅长畏惧日军,一味地避战,师长霍揆彰中将十分不满,担心他会误事,派郭汝瑰担任42旅代理旅长。
郭汝瑰上战场之前,给家里人写下了遗书,之后率领全旅官兵在十余架日军战机的轰炸下,坚守阵地。整个战斗之前,郭汝瑰一直在第一线指挥部队作战,率领全旅8000多名官兵和日军反复冲杀了七天七夜,最后打的就剩下了2000多人。一向被大家当成是书生的郭汝瑰,在此战中闻名天下。淞沪会战结束后,郭汝瑰升任54军参谋长。
如果是淞沪会战,郭汝瑰表现的只是机智勇敢的话,武汉会战,则让众人看出了郭汝瑰出色的军事谋划。武汉会战时,蒋介石,陈诚等人还没有吸引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失败的原因,还是死板地把部队集中在城内死守。
郭汝瑰看完作战计划后,认为这样只能步南京保卫战,淞沪会战的后尘,他认为部队应该在外围作战,利用山地寻机予敌以深重打击,最后在金牛地区若不能击破日军,则长江南岸守军应跳出圈子,免遭歼灭,长江北岸同样在黄坡不能击退敌人,也自行撤退。蒋介石和陈诚都认为很有道理,并重新制定了作战计划,在之后的战斗中,确实给日军造成了沉重打击,日军也只得到了一座空城,并没有对国民党军的主力造成重创。
武汉会战后,郭汝瑰升任第20集团军参谋长,之后又担任暂编第五师师长,率部参加了第三次长沙会战,并且以弱胜强,受到了战区司令长官薛岳的嘉奖。
长沙会战后,郭汝瑰被任命为九战区军官训练团校官大队的大队长,之后又担任中央军官训练团的副大队长。这个中央军官训练团的团长是蒋介石,军官训练团所有成员都是蒋介石的心腹将领,郭汝瑰能在里面担任副大队长,可见他已经逐渐成为蒋介石所器重的将领。
1943年鄂西会战,横山勇用闪电战的方式,在短短七天的时间里,给中国军队造成了伤亡1.2万人的惨烈代价,中央军73军差点被打残,常德门户洞开。为了保卫常德,蒋介石让陈诚拟一份保卫常德的作战计划,陈诚又把心腹郭汝瑰等四位国防部的研究员找来,当时其他人都认为日军是来抢常德这座粮仓的,但只有郭汝瑰认为日军此举是要歼灭第六战区主力,并详细分析了日军可能进行的作战计划。
当时陈诚也不敢想象这是真的,等日军第13师团两万余众从江南守军空隙的枝江、沙市等处偷渡长江后,陈诚才反应过来,不禁的拍案叫绝:“这个郭矮子,这有两把刷子,日军的作战计划都给猜出来。”之后陈诚迅速根据郭汝瑰此前制定的应对之策,改变作战计划,最终迎来了鄂西会战的胜利。
和杜聿明的恩怨
其实在抗战期间,郭汝瑰就已经成为了蒋介石的心腹爱将,也是土木系的核心成员。但是郭汝瑰对此并不感兴趣,越在国民党内部呆得久,他反而越对国民党的腐败感到痛恨。
抗战结束后,郭汝瑰通过一些渠道找到了中共元老董必武,要求恢复他的党员身份,去延安工作。但是董必武考虑他回延安作用不大,还不如留在国民党内部,并要求寻找机会打入国民党中枢机构,掌握国民党军的核心机密。
这件事对于郭汝瑰来说其实很容易,解放战争初期,掌握国防部实权的参谋总长陈诚任命郭汝瑰担任掌握军务的国防部第五厅中将厅长;不久陈诚因战绩不佳,又向蒋介石保荐郭汝瑰为主管作战的国防部第三厅(也就是作战厅)中将厅长,并一度派赴徐州,任顾祝同为总司令的陆军总部参谋长。
郭汝瑰在解放战争期间传递了很多重要情报,但国民党内部也并不都是蠢材,一直在解放战争期间担任救火队长的杜聿明很早就察觉到了郭汝瑰的身份,但就是没有证据。
杜聿明在国民党军内部是有一定才能的,而且深得蒋介石的器重,但在解放战争期间,他的行动总是被解放军提前得知,最后他怀疑国民党军高层有地下党,很快就怀疑到了国防部作战厅厅长郭汝瑰的身上。
淮海战役之前,杜聿明就已经得到了相关情报,怀疑郭汝瑰极有可能是共产党,但是没有确凿的证据,所以不敢对蒋介石说。淮海战役之前,杜聿明终于忍不住了,对顾祝同说要提防郭汝瑰,此人很有可能但是共产党,参谋部次长刘斐也在旁边煽风点火,其实刘斐也是地下党,但是他和郭汝瑰都不知道彼此的身份,所以经常吵架。顾祝同不相信,并告诉他们同僚之间,要相互信任,尤其是现在大敌当前,不要相互猜忌。
杜聿明看顾祝同和稀泥,一气之下去找蒋介石汇报,蒋介石很吃惊,问他有什么证据,杜聿明对蒋介石说:“你看看郭小鬼那个样,一顿饭就一两道菜,穿的衣服来来回回就那么几套,家里干干净净什么像样的家具都没有,沙发旧了都只打两个补丁。比我还清廉,一点都不像我党(国民党)党员作风,不是共谍是什么?”
蒋介石可能一开始也觉得有道理,但是很快就被杜聿明气得破口大骂,指着杜聿明,刘斐等几位前来告状的将领大骂,说他们几个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说郭汝瑰是国民党党员的榜样,让他们几个都要向郭汝瑰学习。
此事后,蒋介石看郭汝瑰更顺眼了,不仅觉得他有能力,还认为他洁身自好,是国民党党员的榜样。杜聿明却被气得无话可说,他内心十分心痛,但是作战的时候还不能不按照国防部作战厅厅长郭汝瑰制定的作战计划行事。最后在淮海战役的时候,刘伯承,粟裕等人手里拿着郭汝瑰提供的情报指挥部队围歼杜聿明的三个兵团。
整个解放战争期间,郭汝瑰向地下党提供了国民党方面所有的作战计划,很多作战计划都是一式两份,一份给蒋介石,一份给毛主席。不过也并不是所有人都听从国防部的计划,毕业于黄埔四期的国民党军第52军军长刘玉章中将也觉得蹊跷,后来干脆对部下说:“只要和国防部的命令反着来,那我们就基本上不会失利!”虽然刘玉章因为不服从命令,多次受到蒋介石的训斥,但是因为辽沈战役和渡江战役两次把部队撤出来,蒋介石也就没有计较太多。
三大战役结束后,郭汝瑰的心态实在受不了,再继续卧底就跑到台湾了,于是向上级要求无论如何也不继续卧底下去了,强烈要求回解放区。上级同意了他的要求,但是要求他到大西南去掌握一支部队,在解放军进军西南的时候起义。
郭汝瑰找到了顾祝同,要求他在部队当军长,蒋介石也同意了,任命他为72军军长。72军是中央军部队,这支部队在淮海战役的时候就被解放军全歼了,蒋介石让郭汝瑰重建这支部队,并立即开赴四川。
郭汝瑰也没有想到这么顺利,于是立刻开始招兵买马,还利用各种关系,向国防部和联勤总部,要了足够装备一个军的枪械、车辆,然后立即奔赴四川。郭汝瑰还任命了自己信任的师长,团长,这个军下辖三个师,是当时国民党军在四川的四个机动军之一。
解放军进入湘西的时候,蒋介石还给郭汝瑰升官了,任命他为国民党军第二十二兵团司令,直接指挥第二十一军、四十四军、七十二军和三个独立师,作为防堵解放军进入四川的前哨兵团。72军的军官都是郭汝瑰安排的自己人,所以在解放军进入四川的时候,郭汝瑰很快就把72军的特务和反动分子给清除掉了,率领72军在宜宾地区以,国民党军第22兵团司令部也灰飞烟灭,各部队投降的投降,解散的解散。
郭汝瑰率部起义后,由于特殊的原因,上级长期不承认他的地下党身份,只承认他是国民党军起义将领,郭汝瑰也知道上级的用意,也不再说什么。但是有一个人却一直追着不放,那就是被郭汝瑰坑得最惨的杜聿明。
淮海战役之后,杜聿明被关入了功德林,1959年,杜聿明成为了第一批被特赦的国民党战犯,他曾多次找到郭汝瑰,问他到底是不是共产党,但是郭汝瑰并没有给予准确的回答。1981年5月,杜聿明在逝世前,郭汝瑰前去看望他,杜聿明非常激动,抓住郭汝瑰的手不放开,说:“我最后再问你一次,你当时到底是不是共产党?”郭汝瑰断断续续地对他说:“光亭兄,我们只是政见不同而已。”
郭汝瑰退休后,回到四川老家生活,当时他享受的是副兵团级的待遇,成都军区按副兵团级待遇,要他迁进一幢别墅楼,但他还只是住在一间只有70平方米的房子里。
1997年,郭汝瑰在重庆逝世,走完了他传奇的一生,享年9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