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和李斯,同为法家杰出代表,同是秦国的两个重要人物,可李斯的口碑却远不及商鞅。一个名垂青史,一个为人唾骂。
李斯一世英名,已经贵为丞相,为什么还要牺牲名誉,和赵高合谋陷害公子扶苏?其实,李斯的怨恨来自秦始皇,他不甘愿做秦始皇的影子。
两只老鼠,预言李斯结局
李斯年轻的时候,曾在楚国上蔡当郡吏。有一次他在厕所遇到了一只吃屎的老鼠,它不但吃着世界上最肮脏的食物,而且还十分胆小,见到人或者狗总是飞快逃跑。
后来他又在米仓中发现了另一只老鼠,它不但长得肥胖,还不怕人,见人来了依旧嬉闹。于是李斯感慨道:一个人有没有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
感慨万分的李斯因为两只老鼠,辞去了官职,毅然跑到齐国的稷下学宫跟随荀子学习帝王之术。在李斯看来,他之前的环境就犹如充满了屎的粪坑,而他想要找寻的是一个几辈子都吃不完的米仓。
李斯的想法固然有可取的地方,但他却没看到两只老鼠的最后结局。
吃屎的老鼠虽然苟且偷生,但他却没能丢掉一个做老鼠的本能——足够警觉才能在危机四伏的命运中活下去;而吃米的老鼠因为环境太过优越,完全丧失了老鼠的本能,最后只能坐吃等死。可悲的是,它正印证了李斯的结局。
一只黄狗,李斯悔恨交加
李斯学业有成后,来到当时最强大的秦国。他赶上了好时候,当时吕不韦把持朝政,嬴政尚未亲政,李斯做了一个英明的决定,放弃吕不韦对他的重用,坚定地投靠嬴政。
不得不说李斯很有胆量,当时各国攀附吕不韦的人数不胜数,弱冠之年的嬴政几乎没几人看好。但李斯就是认准了嬴政,连丞相的器重都弃之不顾。
其实,这种做法很“李斯”,要么不做,要么做大。
李斯做得最出名的三件事是,一是做《谏逐客书》,劝谏嬴政要吸纳人才、不要驱逐外客;二是提出六国谋划,先攻韩再取其他诸侯;三是提议废除分封制,施行君主集权制。
这三件事正如李斯所愿,嬴政无一不答应,李斯也终于成为了嬴政身边的红人,官至丞相。
但是,就在李斯如日中天的时候,他却轻易被赵高说服,在秦始皇死后篡改遗诏,扶立胡亥登基。胡亥登基后,赵高处处陷害李斯,最终李斯被胡亥下令腰斩、夷灭三族。
行刑当天,李斯对着他的二儿子说:“我真想和你再牵着黄狗,到上蔡东门追兔子,还能行吗?”
临死前的李斯才知道悔恨,不知道他有没有想到当初那只吃屎的老鼠,恐怕现在的他是羡慕它的吧。
不过话说回来,秦始皇死的时候,论地位李斯当时无人能及,实在不该被赵高胁迫,赵高究竟说了什么打动了他?
李斯之败,只因不甘心
其实赵高一共说了6句话,前面的5句,李斯都是拒绝的。赵高先是以丞相之位不保、新皇与他不合等等劝李斯,但李斯都义正言辞地拒绝了。
直到赵高说出,你只要听我的,就能保证你官爵不断,永世相传,拥有像孔子、墨子那样的智慧。这时候李斯妥协了。这说明李斯更看重自己的才干是否名垂青史。
都说李斯为秦国做了很多事儿,但却没有一件体现了李斯的个人意志。与其说秦始皇听从李斯的意见,倒不如说李斯是顺应秦始皇之意,提出了符合他要求的意见。
秦始皇重用李斯,正因为他能够执行自己的意志,而非吕不韦那样要采用另一套方法。由此,李斯注定是个生活在秦始皇影子下的人。
李斯向往成为第二个商鞅,做一个开拓者,而非执行者。为了这一目的,他可以放弃一切,甚至是声誉。只要胡亥继位,他就可以用自己的意志治理国家,何乐而不为?
可惜,李斯赌性过胜,要么不做,要么做大,这是李斯的坚决,也是李斯的败笔。从李斯和赵高合谋的那一刻,他就被商鞅远远地落在后面了,一个以国家利益为底线,另一个则以个人得失为追求,高低立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