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23年,北方柔然趁北魏六镇边防空虚,大举南下,六镇地区遍地饥民。怀荒镇军民要求打开粮仓救济百姓,遭到镇将于景的拒绝。之后,愤怒的军民杀掉于景,打开粮仓,起兵造反。而其他五个军镇迅速响应,六镇起义爆发。而这场六镇起义,也间接推动了北魏社会的分裂。
在北魏入主中原后,为了加强对北方少数民族的防御,征发了十万民工在上谷至河套,东西绵延千里的边疆地区修筑了六个主要的军事堡垒,,派大军驻守,拱卫首都平城。这六大军镇,分别是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名为六镇。
六镇虽然占地广阔,但并未有内地的郡县制度,有独立的管理制度。首先,六镇是军事要塞。北朝派遣鲜卑贵族担任镇将,调拨鲜卑官兵驻守,成为镇兵。北朝朝廷还在六镇地区安置投降的高车、匈奴等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数以十万计,他们和少数的汉族人共同构成了六镇的居民。镇将既统率镇兵,也管理镇民,负责辖区的大小事务,是行政长官。镇将在辖区内集军事、行政、财政和司法等权力于一身,与后世的节度使权力差不多。
北魏正式把镇作为了一个行政区划,而词汇军镇、边镇等就因此诞生。
北魏想要逐鹿中原,就要防备北方的游牧民族,但北魏又无力彻底消灭游牧敌人,只好在北方边疆地区设置军事堡垒。有了六镇,镇守边防的北魏军队进可攻、退可守,游牧大漠的柔然以及后来的契丹、奚等少数民族,既没有能力突破六镇,又遭受六镇的威胁,这样,这些少数民族对北魏首都平城的威胁大大减轻。从后世的事实来看,北魏统一后,柔然等游牧民族几乎没有南下,转而向西域等地发展,说明六镇的设置是成功的。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六镇也逐渐发生了改变。
在这些改变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孝文帝改革。在六镇设立之初,朝廷选拔鲜卑贵族、强宗豪右为武将镇守。朝廷对六镇非常重视,给予很高的政治待遇;官兵们凭借军功,加官晋爵的渠道非常畅通。因此,六镇集中了北魏的精兵强将,朝廷的豪门子弟都愿意到六镇服役。但随着北魏迁都洛阳,政治重心向南方转移后,六镇就逐渐被朝廷遗忘。另外,在北魏的大规模的汉化改革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定族姓实施汉人的门阀制度。在改革之前,北方只在汉人社会中存在门阀,凭武功入仕是鲜卑人晋升最重要的途径,所以六镇能吸引鲜卑贵族子弟。定族姓后,门第取代军功,成为了晋升的主要标准,客观上就把鲜卑人劈成了两部分。南迁洛阳与留居北方边镇的两种鲜卑人,留守边镇的虽然也算是贵族,但门第低下,又缺乏晋升的机会,镇兵们就更加没有前途了,只能世代当兵,最多升迁为中级军官。到了后来,没有人主动愿意去边镇,都是犯罪的发配到边镇。
六镇的经济来源主要靠畜牧业,因为边境地区只要少数田地可以耕种。所以,六镇在经济上没法自给,近半数物资供应要靠北魏从其他地区调拨。在朝廷重视的时候,河北、山西南部的州县,定期都要向六镇输送物资。随着六镇日渐边缘化,内地向六镇输送的物资越来越少。镇兵和镇民生活逐渐贫困。而镇将等高层为了维持自己的利益,反而加大了对镇兵、镇民的剥削。
六镇设立的目的本是防备北方少数民族,但随着北魏统治的巩固,南北方的实力对比发生了根本转变。柔然实力大为衰落,不得不主动与北魏通好。于是,北边的军事威胁大大减轻,六镇在军事上的重要性骤然降低。尤其是迁都洛阳之后,六镇最重要的拱卫都城的作用也消失了。设立六镇的目的不存在了,六镇就到了存废的边缘。
实际上,在北魏初年,军镇不只存在于边境,一些重要的战略据点也都会设立军镇,但随着北魏统一中原后,那些军镇就改为州郡了。但因为六镇有着数十万的官兵,废镇后如何安置这些人就成了大问题,这也是六镇为什么一直没人去管的原因。
六镇起义发生后,北魏朝廷这才仓促宣布在六镇推行州县制度,之后又倾尽全力扑灭了起义,把数十万官兵迁徙到河北安置。结果反而导致起义的烈火蔓延到中原地区,给了北魏沉重的一击。在斗争中,高欢控制了六镇起义队伍,掌握了北魏的实权,最终建立了北齐政权。高欢就是北齐高祖神武皇帝。而脱胎于另一支六镇起义队伍、来自武川镇的宇文泰控制了西北地区,最终建立了北周政权。北魏王朝分裂,北方进入北周、北齐分立阶段。日后隋文帝之父杨忠和唐高祖的祖父李虎,都脱胎于六镇队伍。北朝后期历史和隋唐的建立,都与六镇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六镇之后,镇逐渐变成了一个行政区划的名称。清朝把总兵尊称为镇台。在历史发展中,军镇除了有驻扎的军队,往往有军属,以及为官兵和军属服务的手工业、商业等,逐渐成为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到最后,镇成为了传统社会中一个热闹的居民点,正式成为和乡并称的基层行政区划。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