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南京军事学院正式设立战役系,专门招生对象为军以上职务的将领。在这52位学员中,最低职务为正军职,而最高职务则为兵团级。
与其他学员相比,丁盛的情况显得尤为特殊。当时他身在朝鲜战争的前线,按理说他的职责应以前线的战斗为重,为什么还会申请返回国内进行学习呢?
实际上,自1953年停战协议签署以来,丁盛就被抽调到新成立的54军,并负责带领该部队挺进前线。54军的组建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的44军一个师和45军的两个师,分别取用轻巧的数字组成了新的部队编号。虽然番号是新的,但这支部队的战斗力并未减退。在朝鲜战场上,54军隶属于杨勇指挥的第20兵团,积极参与了金城的反击战。在此战结束后,双方最终签署了停战协议。
随着志愿军部队的逐步撤回,考虑到战后重建的问题,仍然有一部分兵力被留在朝鲜驻守,承担起协助当地重建等工作。54军正是这支驻守部队之一,任务相对轻松,主要是负责建造营房、工事等,以防止敌方再度发起战争。虽然远离祖国,他们也开始学习苏联的军事理论,以适应新的时代需求。
对于军事正规化,许多干部感到陌生,面对一系列新知识,他们几乎无从下手,因此开始在前线进行学习和训练。随着战事的减少,驻朝部队的高层指挥官们也不时回国,丁盛也曾在威海参与了一次大规模的军事演习。演习内容多是依据苏军的军事学术体系,尽管丁盛等一众干部在战斗中积累了几十年的经验,但仍有许多新的知识和理念缺乏了解,这让他们感受到了一定的差距,心中对于学习的渴望愈发强烈。
当时的志愿军司令是杨勇,政委则是王平,丁盛一回到朝鲜,便向他们提出了希望能回到军事学院学习的想法。他的理由相当充分:现在留在这里无所事事,而且随着参与几次演习,他也意识到自己在许多领域的不足,面对未来的战斗如何能胜任。因此,他的这一请求得到了志愿军高层的同意,最终顺利离开。
丁盛离开54军后,欧阳家祥接任军长一职,继续负责驻守任务。丁盛进入南京军事学院战役系,学制为三年,属于全脱产学习。报到后,他从最基础的内容开始学习,包括削铅笔、打电话以及绘制地图等。许多培训内容看似简单,甚至可以认为是不必要的,但必须按照苏联的标准流程进行。即使是削铅笔这样看似简单的任务,丁盛也被要求亲自操作,而不是依赖参谋长来完成。这对于此前大多由参谋长负责此类工作的军事干部来说,无疑引发了一些抵触情绪。
1957年,战役系终于毕业,许多将领随即被重新分配工作,而丁盛则再次回到54军担任军长。此时,原代军长欧阳家祥因调任20兵团参谋长而留下的军长职位恰好空缺,而丁盛的毕业也意味着他具备了这个职位的资格。54军在过去的表现使他的能力和威望得到了认可,这一任命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同时军领导班子也经历了重要变动,赵文进被任命为副军长兼参谋长,韦统泰和汪易则分别任副军长和副政委。
到了1958年,驻朝的各部队全面撤回国内,丁盛则带领54军前往西南地区。次年,他又奉命开赴西藏参与平叛行动,并在此后参与了对印自卫反击战。到1964年,丁盛被调离54军,前往新疆的建设生产兵团任职,开始了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