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三国时期最为强大的政治势力之一,曹魏始终不乏精英人才,尤其是曹操作为集团的首脑,能够准确了解每一位人才的潜力与特长,因此能够合理地调配资源,使得曹魏集团不断壮大,逐步奠定了自己的统治基础。然而,在众多的精英之中,曹操对司马懿的态度显得与众不同。曹操一直非常重视人才选拔,但在见到司马懿时,却没有立刻赋予他重任。曹操认为,司马懿有着“狼顾之相”,看似深思熟虑,但却心机过重,恐怕会对自己的家族产生威胁。因此,曹操对司马懿产生了强烈的戒心,并未急于重用他。
尽管曹操对司马懿存在疑虑,但这并未阻止司马懿日后篡权的步伐。多年之后,司马懿成功发动了著名的高平陵之变,顺利夺取了曹魏的政权。那么,司马懿为什么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甚至为晋朝的建立打下坚实的基础呢?与他的老对手诸葛亮相比,司马懿有着明显的三个优点,这也是他能够成功的关键所在,甚至许多伟人都对他给予了高度评价。
首先,有评价认为:“其一,司马懿出身世族,智谋超群,善于权变,是魏国的重臣;其二,司马懿与孔明之智相敌;其三,司马懿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尽管历史上说他坏话很多,但我认为他比曹操高明。”
历史中,任何时期一方的绝对实力总是会压倒处于劣势的一方。但如果能够在劣势中保持韧性,进行持久的斗争,也许最终有机会翻盘。司马懿展现出的坚韧毅力正是他成功的重要法宝。无论身处何种艰难境地,能够坚持自己内心的目标,坚定不移地去执行,才有可能实现最终的胜利。司马懿的这一优点,也为许多后人所推崇。
司马懿的智慧,首先表现在他对“活下去”的深刻理解。尽管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但如果不能活得长久,所有的目标都无法实现。在曹操广招贤才的时期,司马懿的名字很快传入曹操耳中。于是,曹操派人去征召他,但司马懿非常了解曹操的为人。曹操虽然爱惜人才,但一旦觉得某人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他毫不手软。于是,司马懿决定以装病的方式避免与曹操见面。曹操不信司马懿的病情,派出刺客来试探,然而司马懿依然表现出病弱的样子,令曹操放弃了他。这个装病的举动很快泄露出来,然而司马懿已经无法再逃避曹操的征召,只能加入到曹魏的团队之中。
尽管曹操对司马懿产生了戒心,但司马懿并没有因此放弃自己的生存机会。面对曹操的担忧,他巧妙地改变了自己的行事风格,低调行事,仅做些基层工作,显得非常忙碌。与此同时,他表现得十分安于现状,经过一番努力,曹操渐渐放下了对他的戒备。正是这种韬光养晦的策略,让司马懿成功在曹魏集团中站稳了脚跟,逐步获得了自己的地位。
到了曹魏中后期,尤其是在对抗诸葛亮的北伐时,司马懿成为了集团中不可或缺的核心人物。他的地位不断上升,掌握的权力也越来越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诸葛亮的北伐无意中为司马懿提供了锻炼的机会。蜀汉政权作为汉室的继承者,其存在的意义就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但蜀汉是三国中实力最弱的国家,面对强大的曹魏,蜀汉的北伐显得尤为艰难。诸葛亮力图速战速决,希望用最短的时间实现对曹魏的打击。
司马懿深知诸葛亮的心思,因此始终采取坚守防守的策略。只要能够抵挡住蜀军的攻势,曹魏政权就能稳如泰山,蜀军的士气和后勤补给将逐步崩溃。蜀中的地形崎岖,交通不便,蜀军在物资供应和兵员调动上都面临巨大困难。而魏军凭借后方的稳定供给,始终处于有利位置。因此,司马懿的防守策略显得非常有效,使得蜀军无法迅速取得突破。
为了逼迫司马懿与蜀军正面作战,诸葛亮甚至派使者送去羞辱司马懿的礼物——女人的衣服。司马懿不仅没有愤怒,反而在众人面前大方地穿上了这些衣服,表现出极大的胸怀。司马懿的淡定和宽容,反而让对方陷入了困境。在这种情况下,司马懿的表现无疑展现了他深厚的心理素质和战略眼光。
另一个司马懿的优点是“知人善任”。与蜀汉丞相诸葛亮不同,后者由于身体劳累,始终亲力亲为,几乎没有机会培养下属。尽管诸葛亮智谋非凡,但他过度劳累导致身体早衰,无法给予人才足够的锻炼机会。反观司马懿,掌握大权后,大胆提拔并重用人才,给予了士族阶层充分的晋升机会和成长空间。郭淮、王双、钟会、邓艾等一批人才相继崭露头角,这些人无疑为司马懿的稳固政权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司马懿的领导风格与诸葛亮大相径庭,这也是他能够比诸葛亮活得更长的原因之一。诸葛亮死于54岁,而比他年长两岁的司马懿则活到了72岁。司马懿深刻理解人生的真正目标,他耐心谋划,最终成功地建立了自己的政权。正如《三国演义》中所言:“司马懿的高平陵之变是一剑封喉,而这把剑他磨了几十年。”
总的来说,司马懿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智谋和权力,更重要的是他在逆境中展现出来的坚韧和深思熟虑的策略。通过忍耐、隐忍与宽容,他在曹魏政权中稳步上升,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目标,成功为晋朝的建立铺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