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萧克评价夏曦:两头好中间坏!廖汉生反驳:前倨后恭,对革命犯罪
迪丽瓦拉
2025-09-07 23:03:09
0

红六军团出身的萧克将军在评价夏曦时曾表示:“革命者犯错误,的确会对革命事业产生负面影响,但评价一个人的功过,应该基于历史事实,做出客观公正的判断。对夏曦的评价,应当从他一生的革命历程来看。我认为,他的一生两头好,中间出现了错误……他在湘鄂西苏区所犯的错误,是第三次错误路线所导致的。因此,批判他的错误时,不能过于强调个人责任。”

与萧克的观点相对的是,红二军团成长过程中与之并肩作战的廖汉生将军,并不认同这样的评价。廖汉生晚年在写回忆录时,仍然对夏曦当年给湘鄂西苏区带来的巨大损失和破坏记忆犹新。他的这一立场并非个人的独特见解,而是当时参与过红三军团(即后来的红二军团)一线战斗的老战士们普遍的态度。

廖汉生在回忆录中写道:“1984年,我到洪湖参加湘鄂西苏区革命烈士纪念馆的落成典礼。一些红三军的老战士在提起当年往事时,依然泪流满面,愤怒难以平息。甚至有同志指着纪念馆内夏曦的照片,愤愤不已,口中不断地数落着。”

不同于萧克对夏曦的一些好评,廖汉生则直言:“夏曦的错误,确实是非常严重的,甚至可以说,那是对革命的背叛!”他认为,夏曦的错误不仅仅是领导失误,更是给革命事业带来深远负面影响的重大失策。

1931年3月,夏曦接替邓中夏的职务,开始领导湘鄂西苏区,并兼任红二军团政委。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的领导遭到了万涛、潘佳辰等70多位同志的严厉批评。这些批评的核心在于,夏曦在过去半年内犯下了许多重大的错误,无法为部队和革命事业带来积极推动。

然而,王明支持夏曦,认为他代表了正确的政治路线。潘佳辰对此非常愤怒,甚至当场晕倒。最终,在王明的支持下,夏曦巩固了他在湘鄂西苏区的领导地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夏曦对军队的领导逐渐表现出极端的专横与不公,许多红三军的高级指挥官遭遇了他残酷的打压。曾经繁荣一时的湘鄂西苏区,在他的领导下走向了衰退。

中央对夏曦的工作提出了严厉批评,指出他“不信任群众和同志,极度夸大了反革命势力的存在”,最终,夏曦开始做了一些自我批评,承认自己犯了错误。然而,这样的自我批评充满了不诚恳的情绪。红九师的政委汤成功曾问他:“你为何犯下这种错误?”夏曦听后非常不满,情绪爆发。此时,贺龙也忍不住怒斥夏曦:“既然你承认错误,别人询问又有什么不可以?”两人在会上发生了激烈争执,会议也因此未能继续进行,夏曦的错误并未得到深刻反思。

直到后来,红六军团与夏曦会师,形势才有所改变。当时,担任红六军团领导的任弼时同志,以其在党内的崇高威望,开始了解夏曦在红二军团的领导情况。任弼时提出,夏曦应被撤职,并建议中央解除他作为中央分局书记及分革军委会主席的职务。红二军团的同志们对任弼时的提议表示支持,纷纷愿意接受他代替夏曦的领导角色,而贺龙则成为了新的最高军事指挥员。

在联合抵御敌人进攻后,两个军团召开了永顺天主堂会议,对夏曦的错误进行了全面批评。廖汉生回忆当时的情形,表示尽管夏曦已被撤职,但他仍在领导层中。初时,红二军团的干部因夏曦与贺龙、任弼时、萧克等人坐在主席台上,感到有些顾虑,因此未敢发声批评。反倒是红六军团的干部率先发言,毫不掩饰地指出夏曦的失误。

在接下来的丁家溶会议上,红二军团的干部们打破了顾虑,开始正面批评夏曦。廖汉生回忆当时的情景,表示大家回忆起失去根据地、艰难流亡的日子,情绪愈发激动,有的同志情不自禁地泪如泉涌,有的则怒视夏曦,愤怒表达心中的不满。与红六军团干部的高水平政治表达相比,红二军团的干部们尽管情绪激烈,但语言上略显不足。廖汉生深感,六军团干部的政治素养比他们更为高深。

轮到任弼时发言时,他对夏曦错误的实质、后果及根源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充分的事实依据。廖汉生晚年仍然对这段发言印象深刻,认为这是他们这些人所无法表达的思想。

在丁家溶会议上,夏曦的职务正式被撤销。根据中央指示,他被调到红六军团担任政治部主任。此次会议标志着夏曦在领导层的错误彻底结束。

萧克回忆道,夏曦被撤职后,进入了红六军团工作,并与自己有过短暂的交集。在这段期间,萧克对夏曦的评价较为正面,认为他在贵州做了积极的统战工作,也曾参与过贵州抗日救国军第一支队的事务。不幸的是,在一次返回部队的途中,夏曦不幸在过河时溺水身亡。萧克在回忆录中写道:“他的牺牲是党和红军的巨大损失。”

然而,廖汉生对此并不同意。作为当年事件的亲历者,廖汉生对于夏曦给革命事业带来的重大损失始终无法释怀。他无法像萧克那样以外部观察者的身份,对夏曦的错误视而不见,无法原谅他所犯下的罪行。即便夏曦在红六军团的工作态度转变,廖汉生仍坚持认为那不过是因为他被从高位撤下,出于身处低位后的顺应和策略性调整,而非真正的思想转变。廖汉生晚年在回忆录中坚定认为,夏曦虽然在丁家溶会议上作出了检讨,但他将责任归咎于“路线错误”,其内心依旧“感到冤屈与不服”。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雍正王朝中:河南的巡抚田文镜,... 导读: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将中央集权、皇权向中央延伸、乃至皇权对地方各级政府官员的控...
原创 八... 1930年,中原大战后,冯玉祥战败,退隐江湖,其部队被蒋介石收编。收编后的部队中,有一支被改编为26...
原创 苏...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资本主义发展历程中一次不可避免的冲突,几乎将整个世界拖入无尽的深渊。根据不完全统计,...
原创 宋... 1993年,纽约的寒冬让86岁的宋希濂在病榻上感受到刺骨的寒意,窗外飞舞的风雪勾起了他五十年前在怒江...
原创 陈... 有一次,陈再道特意去找杨得志,向他求证一件事。杨得志听后直接回答:“这是真的。”陈再道听完后,心里久...
原创 彭... 1959年,庐山会议召开之前,甚至在会议进行到一半时,没人能预料到会发生什么。连毛主席和彭老总自己都...
原创 清... 在人类社会的长河中,战争始终伴随着各个历史时期的动荡与变革。从冷兵器的刀枪剑戟,到如今的热兵器、现代...
原创 东... 1948年3月,随着东北部队成立了5纵、11纵和12纵,野战纵队的数量已经增至12支。此时,各纵队的...
清朝这位高官的楷书,真的好漂亮... 前面小编发了一幅款署为嘉庆皇帝的行楷书作品题恽寿平十万图册,有书友留言说看着像是黄钺的书风,可能是黄...
原创 “... 在清代官场生态中,"师爷"这一特殊群体始终笼罩着神秘色彩。作为官员私人聘请的幕僚,他们既非朝廷命官,...
隋唐十八条好汉:四个真实存在四... 隋唐时期有十八条出名的好汉,其中真实存在的是第十四位使铁枪的大将来护儿、第十六位拿双锏的大将秦琼、第...
原创 非... 在广袤的非洲大陆上,肥沃的土地与饥饿的民众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不禁让人发问:非洲人连饭都吃不饱,为何还...
原创 戈...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曾进行过一项广泛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约有66.1%的俄罗斯人认为戈尔巴乔夫和叶利...
在隋唐演义中,李元霸怕罗成是真... 李元霸,原名李玄霸,是唐高祖李渊与窦皇后第三子。李渊是唐朝开国皇帝是真龙天子,自己儿子们也都不是省油...
原创 清... “大地最雄浑的力量不是地震,而是万物的生长。”这句诗般的描述道出了自然界的奇迹。最近,火热的电视剧《...
甘肃“问秦”二十年 探源秦人从... 中国甘肃网5月18日讯 5月18日,作为甘肃省 5.18国际博物馆日压轴展览,甘肃秦文化考古二十年成...
原创 被... 在解放战争的关键时刻,我军成功俘虏了许多国民党军官。然而,蒋介石在青岛召开的军事检讨会议上,却提出一...
吴大澂收复国土纪念馆:彰显英雄... 吴大澂收复国土纪念馆开馆以来,不断丰富展览内容、持续提升展馆文化氛围,成为珲春市广大干部群众以及外地...
特刊丨走近瓦窑堡:转折关头,谁... 走近瓦窑堡:转折关头,谁主沉浮 ■解放军报记者 赵倩 瓦窑堡革命旧址。常浩浩 摄 视频:《用云端...
李元吉的老婆为什么愿意嫁给李世... 曾经的权力争斗有多残酷?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哥哥和弟弟都被他一举拿下,写下了中国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