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没有美国和苏联参战,中国打不赢日本?看看日本国内的惨淡景象吧
迪丽瓦拉
2025-09-07 23:03:52
0

关于中国在14年抗日战争中的胜利,外界常常有一种说法,即“没有苏联和美国的参战,仅凭中国自己,无法击退侵华日军”。这种观点曾在国际互联网上引发广泛讨论,主要的论据是中国和日本对峙多年,始终未能彻底赶走日军。但随着美国和苏联的介入,战局发生了急剧变化。

当美军在太平洋战场取得优势,苏联在东线赢得了对德战争的胜利,并将注意力转向日本关东军时,日本的困境急剧加剧。最终,美国向日本投下了两颗原子弹,迫使日本宣布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也随之结束。从这个角度来看,的确可以说,美苏两国的参战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然而,我认为即使没有这两国的参战,日本的侵华战争也注定不会走得太远,最终中国必定会获得胜利,日本也会败退。

日本作为一个国家起步较晚,虽然有着超过1700年的历史,但在1500多年里,几乎没有什么显著的国际影响。直到明治维新后,日本才开始实现工业化,并迅速跻身列强之列。这个转型过程大致依靠全国上下节衣缩食、为欧美列强提供劳动力,赚取外汇,使得日本的国内经济飞速发展,传统的冷兵器逐渐被现代化的坚船利炮取代。

随着国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日本人开始对领土扩张产生兴趣。此时,国内普遍流行着“征韩论”,意即侵略朝鲜。随后,甲午战争爆发,日本成功占领了朝鲜及我国的一座岛屿,并获得了2亿两白银的赔款。通过持续的对外战争和掠夺殖民地资源,日本进入了国富民强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一直持续到1937年。

当时的日本到底有多富有呢?据历史记载,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东京的餐厅、咖啡馆、歌舞厅已经遍地开花,仅东京一地的各类小吃餐饮店就达到了上万家,平均每16户居民楼就有一家餐馆,其商业繁荣程度甚至超过了今天的东京。正是这种空前的繁荣,激发了日本的扩张野心。为了获取更多资源,日本政府决定将中国作为下一个侵略目标,开始在全面侵华前的一年多时间里不断从我国东北地区掠夺物资,同时为侵略做好充分的准备。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日本的全面侵华计划正式启动。在这次入侵中,日本军方信心满满,甚至在北平前,陆军大臣杉山元向天皇裕仁保证:“一个月之内,便能解决中国问题。”然而,现实却并不如他们所愿。尽管日军在中国战场上看似逐步占领了华北、华中、华南等大部分精华地区,但战事并没有像日本人预想的那样顺利。

蒋介石虽然在军事上未能对日军做出强烈抵抗,但他始终没有投降的意图,这对日军的占领计划构成了极大障碍。同时,党领导的敌后游击战也频繁袭扰日军,令其陷入不断的追击战,导致日军无法快速结束战事。原本依赖占领区为其战时提供战略物资和资金支持的日本,却因持续的袭扰,导致资源供应困难,很多用于开采资源的设备被破坏。为应对这一困境,东京不得不从国内调配资源支援中国战场,造成中国战场成为了一个“无底洞”,不断消耗日本有限的资源。

1938年10月,武汉会战后,虽然日军占领了武汉,但却已经耗尽了大部分资源。此后,日军的推进速度大大减缓,抗日战争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这一阶段的出现,也标志着日本试图短期内灭亡中国的计划彻底失败,中国的反攻开始逐步展开。

对于日本来说,这段时期极其艰难。根据军事理论,一旦陷入长期战争泥潭,撤军应是关键,但日军在中国已投入数年,若撤退,之前的所有付出就将化为乌有。经过深思熟虑后,日本决定继续硬着头皮进攻中国,即使这意味着压榨民众资源。自1938年起,日本百姓过上了艰苦的生活。为了给前线提供物资,政府大幅削减国内开支,如减少出租车数量、用焦炭代替汽油、强制关闭商店等,餐饮业也受到严格限制,所有食物供应由政府统一调配。

到了1939年下半年,日本国内的资源变得极其匮乏,为了应对这种局面,政府先后颁布了《价格等统制令》《白米禁止令》等政策,纯白米饭开始消失在日本人的餐桌上,温饱成为民众难以解决的难题。著名小说家永井荷风在《断肠亭日记》中曾写下这样的困境:“寒气难忍,盐和酱油已经断货,酒杂店何时补货尚无指望,砂糖十日后才有。”即使如此艰难,日军仍无法在中国战场上取得优势,反而在毛泽东《论持久战》的激励下,中国人民的抗战热情不断高涨,每一个中国人都深信中国终将获得抗日胜利。

《论持久战》被认为是战争史上的一部杰作,书中详细分析了日本的军事布局,并精准预测了日本在武汉会战后的困境。毛主席认为,日本要想进一步扩张,至少需要150万兵力,而这已超出日本当时的承载能力。这个判断被后来历史所验证,武汉会战后,尽管日本占领了武汉,但也因此陷入困境,难以继续快速推进。

此外,毛主席还准确预测了日本将进军东南亚,进而触及到美国的利益,这必然导致美日战争爆发。他在1938年就做出了这一预判,尽管那时距离太平洋战争爆发还有三年多。到1940年,随着国内资源的日益匮乏,日本社会面临着米荒、电力短缺、汽油不足等多重危机,民众为获取食物不得不转吃狗肉、海马肉等以前从不涉及的食物,而政府则鼓励民众食用“新食物”。

后方困境加剧,前线也毫不轻松。为节省资源,日军开始削减士兵装备,替换材料,士兵的饮食标准也急剧下降,甚至有部分士兵为了一顿正常的饭菜,主动去当地地主家做短工。

然而,尽管日本政府做出了极大的努力,试图通过冒险进攻珍珠港,开辟东南亚资源供应线,来支撑中国战场的战争投入,但日本在中国战场的重心始终未能转移。尽管如此,80%的日本财政预算依然倾向于中国战场,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因此,虽然美国和苏联的参战无疑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它并非决定性因素。中国人民的顽强抵抗和持久消耗,才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而国际援助则加速了这一过程。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雍正王朝中:河南的巡抚田文镜,... 导读: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将中央集权、皇权向中央延伸、乃至皇权对地方各级政府官员的控...
原创 八... 1930年,中原大战后,冯玉祥战败,退隐江湖,其部队被蒋介石收编。收编后的部队中,有一支被改编为26...
原创 宋... 1993年,纽约的寒冬让86岁的宋希濂在病榻上感受到刺骨的寒意,窗外飞舞的风雪勾起了他五十年前在怒江...
原创 彭... 1959年,庐山会议召开之前,甚至在会议进行到一半时,没人能预料到会发生什么。连毛主席和彭老总自己都...
原创 清... 在人类社会的长河中,战争始终伴随着各个历史时期的动荡与变革。从冷兵器的刀枪剑戟,到如今的热兵器、现代...
原创 东... 1948年3月,随着东北部队成立了5纵、11纵和12纵,野战纵队的数量已经增至12支。此时,各纵队的...
清朝这位高官的楷书,真的好漂亮... 前面小编发了一幅款署为嘉庆皇帝的行楷书作品题恽寿平十万图册,有书友留言说看着像是黄钺的书风,可能是黄...
原创 “... 在清代官场生态中,"师爷"这一特殊群体始终笼罩着神秘色彩。作为官员私人聘请的幕僚,他们既非朝廷命官,...
隋唐十八条好汉:四个真实存在四... 隋唐时期有十八条出名的好汉,其中真实存在的是第十四位使铁枪的大将来护儿、第十六位拿双锏的大将秦琼、第...
原创 非... 在广袤的非洲大陆上,肥沃的土地与饥饿的民众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不禁让人发问:非洲人连饭都吃不饱,为何还...
原创 戈...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曾进行过一项广泛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约有66.1%的俄罗斯人认为戈尔巴乔夫和叶利...
在隋唐演义中,李元霸怕罗成是真... 李元霸,原名李玄霸,是唐高祖李渊与窦皇后第三子。李渊是唐朝开国皇帝是真龙天子,自己儿子们也都不是省油...
原创 清... “大地最雄浑的力量不是地震,而是万物的生长。”这句诗般的描述道出了自然界的奇迹。最近,火热的电视剧《...
甘肃“问秦”二十年 探源秦人从... 中国甘肃网5月18日讯 5月18日,作为甘肃省 5.18国际博物馆日压轴展览,甘肃秦文化考古二十年成...
原创 被... 在解放战争的关键时刻,我军成功俘虏了许多国民党军官。然而,蒋介石在青岛召开的军事检讨会议上,却提出一...
吴大澂收复国土纪念馆:彰显英雄... 吴大澂收复国土纪念馆开馆以来,不断丰富展览内容、持续提升展馆文化氛围,成为珲春市广大干部群众以及外地...
特刊丨走近瓦窑堡:转折关头,谁... 走近瓦窑堡:转折关头,谁主沉浮 ■解放军报记者 赵倩 瓦窑堡革命旧址。常浩浩 摄 视频:《用云端...
李元吉的老婆为什么愿意嫁给李世... 曾经的权力争斗有多残酷?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哥哥和弟弟都被他一举拿下,写下了中国历史...
原创 塔... 1948年9月,中央政府为了切断东北敌军与华北之间的联系,决定采取措施,制造“关门打狗”的态势。首先...
哥哥穷得娶不起,妹妹丑得嫁不出... 文|小玉 编辑|小玉 前言 清道光年间,安徽合肥磨店乡李家陷入绝境:四儿子李文安家贫如洗,年近四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