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蜀汉的灭亡之谜
蜀汉究竟是如何灭亡的?通过《三国演义》,我们无法直接得出结论。尽管在诸葛亮的时代,蜀汉在与曹魏的对抗中占有上风,诸葛亮死后,故事的焦点突然转向了曹魏的内乱。司马懿开始逐步侵犯曹魏的权力,直至司马昭杀掉曹髦,这一过程持续了十余年,而《三国演义》仅是匆匆带过了这一段。因此,当蜀汉的命运再次成为焦点时,镜头已经对准了姜维连续九次北伐的场面,一切似乎已经被断定。对于蜀汉的灭亡,如何能仅凭《三国演义》来揣测?
若要更深入了解蜀汉灭亡的根本原因,就必须参考历史的真实记录。个人认为,蜀汉灭亡的主要原因在于它所面临的“死局”。在魏、蜀、吴三国中,蜀汉无疑是最弱小的一个,地理上被封锁在四川,无法与曹魏相比,无论是人口、经济,还是发展潜力。因此,蜀汉的命运注定充满困境。诸葛亮所采取的以攻代守之策,虽然寄托了改变局势的期望,但直至他死于五丈原,这一目标仍未实现。
这一局面也让曹魏能够承受住内乱的冲击。即便曹魏发生了内斗,情况比蜀汉和东吴还要复杂,曹魏依旧能够应对。毕竟,魏国的体量决定了它的韧性。而刘禅之所以能在诸葛亮死后继续维持蜀汉近30年,其实是依靠了诸葛亮留下的坚实班底。而这班底中的核心人物如蒋琬、费祎、姜维、王平等,都是在诸葛亮的指引下,为蜀汉的生存和稳定提供了支撑。正是这些人物,使得蜀汉能够在曹魏的内乱中勉力维持。
因此,刘禅能延续蜀汉的命运,部分功劳应归功于诸葛亮的旧班底以及曹魏的动荡。但这也揭示了蜀汉后继乏力、人才匮乏的困境。用现代语言来说,农业文明的背景下,大国必然会碾压小国,蜀汉与曹魏相比,注定要处于劣势。这就像清末的中原,面对西方的工业化国家,中国的传统农业根本无法应对其现代化的军事力量。
从诸葛亮死后开始,蜀汉便步入了等待灭亡的过程。刘禅依靠诸葛亮的班底支撑局势,直到司马昭杀掉曹髦,三国的历史进入了加速阶段。
二、钟会伐蜀的关键之战
欲图摧毁蜀汉,首先要拿下汉中。而要控制汉中,阳平关的突破是必经之路。曹操当年与张鲁作战时也在此关吃了亏,刘备占领汉中时亦因无法突破而遭遇重大挑战。钟会伐蜀时,同样面临阳平关的坚守。此时,阳平关的守将分为主将傅佥和副将蒋舒。蒋舒主张坚守,而傅佥则认为应当出战,以击退钟会,挫其锐气。结果,傅佥出战获胜,暂时逼退了钟会。但当傅佥返回时,却发现关口已挂上魏国的旗帜,而蒋舒竟然公开表示投降魏国。
蒋舒的投降对蜀汉而言无疑是致命的。钟会顺利控制阳平关后,迅速召集魏军进行庆祝,并对三军进行犒赏。这一事件确实发生过,史书《蜀记》和《汉晋春秋》均有记载。蒋舒因不满被贬而投降,这不仅是对蜀汉的背叛,更是蜀汉弱点的体现。
然而,蜀汉的困境并非一次性偶然事件。与蒋舒投降类似,后来邓艾的偷袭阴平成功,也因为当地守将马邈的投降而得以顺利进行。这种关键时刻的背叛,令蜀汉的困境愈发显现。蜀汉朝廷似乎没有人能坚定地抵抗外敌,投降的声音越来越多,国家的根基逐渐崩塌。
三、蜀汉的悲哀
诸葛亮在死后的托梦中,劝诫钟会不轻易伤害蜀汉百姓。按理说,这个任务应该由刘禅承担,但事实是,蜀汉的“灵魂人物”始终是诸葛亮,而不是刘禅。因此,诸葛亮的托梦实际上是一种无奈的声音,是对蜀汉未来的哀叹。
钟会在成功占领阳平关后,过度自信,甚至有了称帝的梦想。而这一切的根源,部分来源于姜维的野心,他希望通过钟会的力量复辟蜀汉。不幸的是,这一梦想最终失败了。诸葛亮的托梦不仅是对钟会的警告,也是一种深刻的哀叹。钟会的失误和最终的失败,以及蜀汉的灭亡,正是诸葛亮未能再挽回局面的象征。
更深层次的悲哀在于,蜀汉的命运最终由刘禅的无所作为和投降所决定,而不是像诸葛亮那样继续坚持。蜀汉的灭亡,源于必然,也源于无能为力,但更让人痛心的是它的彻底失败和屈辱——在最需要抵抗的时候,蜀汉未能团结一心,最终走向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