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徐向前元帅收到了来自原北京军区司令员郑维山的来信,信中提到他生活上的困难,并请求得到解决。徐元帅对这个问题非常重视,立即将这封信转交给了总政治部主任、开国上将韦国清。徐向前严肃地表示:“国清同志,郑维山反映的生活困难问题,我觉得必须尽快解决。这是由总政治部负责,还是由北京军区处理,你来决定。但无论如何,必须确保相关责任单位落实,问题解决不能拖延,不要推诿扯皮。”
从徐向前的语气中,可以看出他对处理这个问题的决心和关注,他特别担心,问题解决得不好,可能会陷入两个单位互相推诿的恶性循环。那么,郑维山究竟是谁,为什么徐向前如此关心他的困境呢?
郑维山,河南新县人,早年曾在红四方面军中服役,而徐向前是红四方面军的总指挥。郑维山最初是徐向前的传令兵。那时,红四方面军西征,战况复杂多变,军情时刻都在发生变化。许多时候,徐向前来不及书面下达命令,只能口头传达,这时候就需要一个非常可靠的传令兵来传达军令。而郑维山正是这样一个得力的助手。他不仅能迅速、准确地传达命令,还能灵活处理突发情况,展现了极高的应变能力。
从外貌上看,郑维山相貌聪明伶俐,给人一种非常机智的感觉,显然是一个具有潜力的年轻人。徐向前十分看重他,在接下来的两年里,郑维山不仅从一个传令兵迅速成长,还在军事才能上有了极大的进步。到了1933年,年仅17岁的郑维山便被任命为团政委。不久后,他升任师政委。徐向前对他寄予厚望,特别将方面军中最强的三个团合并成一个主力师,交给郑维山统领。1935年,在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的战斗中,郑维山冲在最前线,勇猛作战,屡建奇功。
经过多年戎马生涯,郑维山最终被授予开国中将军衔,并在建国后长期在北京军区任职,先后担任了副司令员和司令员等职务。北京军区作为中国军队的中枢,司令员一职权重极大。郑维山虽然在此岗位上工作了不到两年,却因受到错误批判被停职,1971年被下放到安徽,先后在南湖农场、白湖农场和巢湖农场等地从事劳动工作。
光阴荏苒,郑维山在安徽度过了整整8年的时光。直到1979年,在多方努力下,郑维山终于回到北京,并暂时住进了招待所。此时,很多曾经的老战友,如许世友、秦基伟等人纷纷来看望他。更为有趣的是,当时担任北京军区司令员和国务院副总理的陈锡联,听说郑维山回到北京后,立刻打电话通知其他将领:“郑维山回来了,你们去看了吗?”大家都已经先他一步去看望郑维山了,陈锡联便赶紧亲自开车前往招待所。
尽管郑维山回到了北京,但他的困境并未得到解决,且面临着巨大的困难。最终,他向老首长徐向前求助。徐向前当时担任军委副主席,凭借其影响力,他的支持应当能够解决问题。徐元帅亲自将郑维山的求助信转交给了总政治部主任韦国清。
然而,时光一晃快两个月过去了,似乎并没有任何进展,具体问题在哪里出现了阻碍,谁也不清楚。徐向前感到不满,决定采取更为直接的方式。他再次催促道:“郑维山同志的生活问题还未落实,麻烦你再与韦主任的秘书联系一下,务必加快处理。这个老红军的工资和粮票都还得从安徽寄过来,生活问题必须先解决,其他事情再慢慢处理。”
徐向前一番话下去,问题终于得到迅速处理。第二天,总政治部便主动与徐向前联系,表示已经安排妥当,相关生活问题会尽快解决,政治问题也会随之跟进。在徐向前的强力推动下,郑维山最终被平反,恢复了名誉。
1982年,邓小平亲自指派67岁的郑维山担任兰州军区司令员,继续为国家守卫大西北。邓小平深知郑维山是一位优秀的将领,因此在指派时,他特意对他说:“你去兰州,我是放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