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安庆市的林业村,有一座占地110亩的陵园,叫做“独秀园”。
在这里长眠的,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先驱、新民主文化的精神领袖,党的创始人之一的陈独秀同志。
陈独秀去世之后,几经波折才得以在家乡入土为安,此后他的坟墓因为长期无人祭扫,还差点彻底消失在草丛中。
后来还是陈家后人写信给邓小平,经过邓小平的亲自拍板,政府才重新整修了陈独秀的坟墓,最后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独秀园”。
作为对中国革命有过突出贡献的革命先驱,他的坟墓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波折呢?
一、革命先驱者
陈独秀的坟墓之所以会有这么多波折,还得从他的革命生涯说起。
陈独秀字仲甫,生于1879年,是安徽怀宁人,他少年时就有才名,17岁考中秀才,18岁就写了一篇《扬子江形势论略》。
作为长在那个新旧思想交替的年代,陈独秀也很早就接受了新的思想,他自己表现得也很积极。
从1901年到1915年,陈独秀先后五次东渡日本,不仅在日本成立了东京青年汇,还举办了三次爱国演说会。
辛亥革命之后,回国后的陈独秀曾担任过安徽都督府的秘书长,也曾经参加过反对袁世凯的“二次革命”,一直都是走在革命前沿的先驱者。
然而辛亥革命并没能彻底挽救中国,中国依然处在军阀混战割据的时代,陈独秀也意识到,要从根本上挽救中国,必须要中国人自己能够觉醒起来。
基于这种思想和认识,陈独秀于1915年9月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这就是以后的《新青年》,新文化运动由此拉开帷幕。
这场以“民主”、“科学”为口号的新文化运动,对于当时的中国社会来说,具有空前的意义。
它打破了几千年以来,在中国民众心中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唤醒了新一年的年轻人。
当时还在湖南第一师范学习的毛泽东,就是因为受到了《新青年》上陈独秀文章影响,才抛弃了梁启超和康有为的改良思想,走上了坚定的革命道路。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取得成功之后,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也给中国革命带来了曙光,指明了一条有别于西方资本主义的革命道路。
俄国的十月革命,让陈独秀意识到,中国不应再存在“军阀”,而且人民有权力有行动,去为自己争取权益。
在陈独秀对这种思潮的宣传下,“五四运动”应运而生。
“五四运动”对于中国革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革命运动,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运动”中,数十万学生成为运动的先锋,紧接着工人阶级也登上了历史舞台,开始在中国革命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经过“五四运动”的影响,越来越多的进步群体被马克思主义思想所吸引,这给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基础。
在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努力下,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在上海成立,同时诞生的,还有“中国共产党”这个名字。
1921年7月23日,嘉兴南湖的一条画舫,见证了历史性的一刻。
在这里,中共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的陈独秀,在缺席会议的情况下,当选为中央局的第一任书记。
一大之后,陈独秀从广东回到上海主持中共中央的工作,在他的领导下,上海进行了三次工人武装起义,也建立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黄埔军校就是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背景下建立的,这所军校也为我党培养了很多将领,对于后来建立起来的工农武装有极大的帮助。
大革命后期,蒋介石的野心随着势力的发展进一步膨胀,国共合作的关系也岌岌可危。
面对国内复杂多变的斗争,陈独秀判断失误,让我党在措不及防的情况下,遭受了重大损失,陈独秀也在不久之后离开了中共中央的领导岗位。
二、失意困顿却不失志
陈独秀离开中共中央的领导岗位之后,因为革命斗争方向的改变,对于他的定位,在党内一直存在争议。
1927年7月,中共中央进行了改组,陈独秀从此也离开了中共中央的最高领导岗位。
此后蒋介石发动反革命的“四一二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第一次国共合作也宣告破裂。
作为当时执行这个政策的党的最高领导人,陈独秀也被扣上了“右倾主义”的帽子,在党内一直是被批判的对象。
即使退出党的领导岗位,在党内也被很多人反对,陈独秀依然没有放弃与国民党做斗争,他通过发表犀利的文章,揭露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在此期间,他的长子延年、次子乔年,这两位20多岁的年轻党员,相继死在了国民党的屠杀之下。
陈独秀长女陈玉莹得到兄弟两人被害的消息之后,带着弟弟松年想去收尸却被国民党拒绝,她回去之后悲愤交加,身体每况愈下,于1928年去世。
接连失去了三个孩子,陈独秀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可即便这样,他也没有失去斗志。
“九一八事变”之后,针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陈独秀又发表一系列文章抨击蒋介石“奴性”深重,同时呼吁大家坚决和日寇斗争。
因为这些言论,1932年10月,陈独秀在上海被捕入狱。
在监狱时,国民党的“国防部长”何应钦特意来到监狱向他求字,意图看到他屈服的话语,他却挥笔写下“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的话。
国民党的特务头子徐恩增也曾经来找过他,想趁着这个机会说服他放弃“共产主义”,结果却发现陈独秀仍然坚定地以共产主义者自居,最后只能无功而返。
国共抗日统一战线成立之后,陈独秀被提前释放出狱,出狱之后,他又写下大量抗日文章,发表演说号召大家一起抗日。
为了拉拢陈独秀,蒋介石集团曾许给他国民党政府“劳动部部长”的职位,被他一口拒绝。
国民党政府又承诺拿出10万元的经费,支持他另立一个新的党派,被陈独秀大骂一顿,将来人赶出门去。
1938年,当时作为中共代表,在重庆工作的周恩来同志在陈独秀的挚友、辛亥革命元老朱蕴山先生的陪同下,特意到陈独秀家中探望。
当时周恩来除了拜访看望他,也想劝他回到延安和大家在一起,但是卧病在床的陈独秀却拒绝了周恩来的好意。
他说和自己并肩战斗过的李大钊已经牺牲了,自己的两个儿子也牺牲了,他在党内已经没有几个熟人了。
而且对于现在的情况来说,他已经落后了,年纪也大了,很多观念都改不过来了,还是不去让大家不高兴了。
看到陈独秀这么固执,周恩来也只能在慰问之后返回。
1938年之后,陈独秀独居在江津,他贫病交加,吃粗米喝菜汤,刚开始那会,他的身边只有妻子潘兰珍一人陪伴。
当时有很多人通过各种方式资助他,陈独秀却固守清贫,对于来历不明的钱财绝对不碰。
国民党元老陈立夫曾以“改小学读本”的名义,向给他送上5000元的资助,被陈独秀拒绝了。
曾经的同志、自己的学生张国焘叛逃国民党后,以国民党的名义给他送钱,被他毫不犹豫地拒之门外。
戴笠、胡宗南等人也先后找过陈独秀,除了看他的动静之外,也想找机会利用他的影响力,但最后也都没有得逞。
在这样失意困顿的情况下,陈独秀仍能保守自己心中的信仰和追求,可见他对于革命事业的坚定。
1942年5月27日,重病缠身的陈独秀在江津石墙院去世。
去世之前,几次昏倒失去意识的陈独秀已经知道自己来日无多,他嘱咐陪在身边的妻子潘兰珍,让他今后学会自立,找到合适的人就嫁了。
值得欣慰的是,陈独秀的儿子陈松年此时也在江津,父亲去世之后,由于时局动乱,陈松年只能把陈独秀的棺木和祖母一起,暂时安置江津。
直到抗战胜利之后,陈松年才到处托人,将父亲的灵柩运回安庆安葬。
三、邓小平指示保护墓园
1947年6月,陈松年将陈独秀的棺木运回安徽安庆之后,与自己的生母高晓岚合葬在安庆北郊的叶家冲。
直到去世时,对于陈独秀在中国革命上的功过,当时也没有明确的说法,而且因为陈独秀一直立场明确,所以国民党对他恨得咬牙切实。
所以为了防止国民党的破坏,陈松年在运回父亲的棺木时,上面留的是“陈乾生”这个名字。
这是陈独秀参加晚清科举时使用的名字,送回家乡安葬时,他们也没有举行什么仪式,只是低调地立了块碑,上面刻的,还是“陈乾生”这个名字。
之后,陈松年虽然带着陈家后人年年扫墓,却为了怕多生是非,一直不敢对外多说什么。
1953年毛主席去安庆巡视时,特意向当地领导询问陈家后人的情况,并指示当地政府适当照顾一下陈家后人。
听到毛主席的关心慰问,陈松年才松了一口气,毛主席对陈独秀后人的关心,也间接地告诉大家:陈独秀是对革命有功的人。
后来因为阶级斗争扩大化,陈松年本来就谨慎小心,为了避免麻烦,他很多年都没去给父亲扫墓。
因为长期没有人打理,墓地附近荒草丛生,再加上雨水的冲刷,陈独秀的坟茔只剩下了一个小土包,原有的墓碑也在1958年被挖去铺路了。
1976年一切都过去了,已经年近7旬的陈松年才再次来到叶家冲,为父亲扫墓。
此时连陈松年也不能在荒草中找到父亲的坟茔,还好当时帮着抬棺的一位老农还在世,老农根据当年的记忆,费尽千辛万苦才找到了陈独秀的墓。
作为陈独秀的儿子,陈松年晚年的生活极为困难,但他却从未向组织提过什么要求,只是尽力将自己的几个儿女供养成人。
对于父亲的坟茔,他也只是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每年带着后人为父亲祭扫,直到1990年去世。
政府对陈独秀墓的重修,是从1979年开始的。
那一年也是陈独秀诞辰100周年,政府借着这个机会,拿出200元钱,安排对陈独秀墓做了一次修整。
由于经费有限,这次修整,只是找人给陈独秀的坟墓添了土,另外以陈独秀四个儿子的名字重新刻了石碑。
对于父亲的问题,陈松年不愿意多说,但是他的女儿陈长璞自从知道爷爷是陈独秀之后,就在暗中搜集爷爷的资料。
知道女儿的举动后,陈松年劝阻女儿,说陈独秀的事情是国家大事,自有国家来搞,让她别插手。
陈长璞不仅没听父亲的劝告,还把这件事情告诉了自己的儿子张军。
1981年5月,张军给邓小平同志写了一封信。
张军当时在新疆的司法部门工作,他有感于陈松年一家人的困顿生活,认为作为党的创始人之一,陈独秀应该得到正确的对待。
在信里,张军不仅向邓小平同志反映了陈松年的住房、子女就业问题,也希望政府能重修一下陈独秀的墓。
1979年政府虽然重修过陈独秀的墓,但是当时只是添土加高,几场大雨过后,墓地已经坍塌得不成样子了。
邓小平收到张军的信后,便批示中央办公厅斟酌处理信中反映的问题,同时做出指示:可以将陈独秀的墓地作为历史文物加以保护。
安徽当地主管部门就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指示,以保护文物的名义,向市文物局申请款项重修陈独秀墓。
当时的市政府为此批示了2万元的资金,用于重修陈独秀墓,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一直到1983年,款项才划拨到位,陈独秀墓也才得以重修。
根据陈独秀的挚友朱蕴山先生的建议,重修之后的陈独秀墓的墓碑上,正面只有“陈独秀先生之墓”几个大字。
除了指示把陈独秀墓作为文物保护起来,邓小平同志也肯定了陈独秀的历史功绩。
邓小平同志在关于建国之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意见中提出,陈独秀同志不是搞阴谋诡计的,对重要问题要加以论证。
这句话,无疑是对陈独秀革命功绩的肯定,从那之后,对陈独秀的专项研究工作也解冻了。
1994年,陈独秀的家乡安徽省安庆市成立了陈独秀学术研究会,一些老同志和学者也为陈独秀父子的故居和陈独秀墓奔走呼吁。
在他们的努力下,1998年,安徽省政府将陈独秀墓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第二年制定出了陈独秀墓园保护规划,对陈独秀墓进行了第四次重修。
这次重修之后,不仅将墓地面积扩展到了1058个平方,墓冢的规模也得到了扩建,一个直径7米、高度为4米的汉白玉墓冢呈现在大家面前。
墓碑也换成了2米高的黑色黄岗岩,上面雕刻着“陈独秀先生之墓”几个大字。
2004年,安庆市政府又重新做出规划,将周围的山地都纳入墓园范围,建成了一个集纪念、教育、文化和旅游为一体的园林式墓园,成了现在的“独秀园”。
结语
作为党的创始人之一,陈独秀先生一直都是坚定不移的革命者,虽然后来走过弯路,但是他却在晚年失意、生活潦倒的情况下,仍能坚持自己的信念,不向敌人低头,不同流合污,这种品质值得大家赞扬。
所以邓小平同志在谈到陈独秀时,才会肯定他不是一个“搞阴谋诡计”的人,才会指示把陈独秀墓“当作文物保护起来”。
这样既肯定了陈独秀的贡献,也是对历史的客观正视,不但体现了小平同志的胸襟和气度,也印证了那句话:凡是为人民做出贡献的,党和人民都不会忘记他。
参考资料:
1.帅文洁.陈独秀墓四次修建的经过[J].江淮文史,2007(01):158-162.
2.陈独秀晚年孤苦落寞长子惨遭反动派分尸投江,羊城晚报,2013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