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江东孙吴没有武艺特别惊世骇俗的武将,不像蜀汉的关张赵马,曹魏的典韦、许褚。东吴只有太史慈、甘宁、孙策能勉强称上一流。但是,一个张辽,就把他们的上限封死了。因为太史慈打不赢张辽,只能勉强平手。至于十二虎臣里的韩当、陈武等人,遇到赵云马超,他们哪个也虎不了!
若论带兵谋略,孙吴当属四任大都督: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这四位大都督中,哪位最强?“史书凌轩阁”今天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4、一代上将——吕蒙
因为三国演义的缘故,相信很多读者对吕蒙都很不爽,因为他在关羽背后捅刀子,直接导致了关二哥的战死。而且吕蒙的做法非常不讲究,他白衣渡江,让自己的麾下悍卒,化妆成老百姓。而且,吕蒙白衣渡江还是为了背刺盟友。吕蒙的做法,实在是让人脑袋疼,不够爷们儿,非常符合“江东鼠辈”这一称呼!
但是唐宋两代武庙名将,都有吕蒙。吕蒙是完全的草根出身,没有任何身份背景,前半生没有过任何奇谋,也没有任何出彩的战例。
吕蒙在被孙权教育应该多学习后,他苦读兵书,三更灯火五更鸡,废寝忘食,终成名将,完成逆袭。士别三日,刮目相看的典故就出自吕蒙。
总体来说,吕蒙战功赫赫。建安十八年,吕蒙于濡须口挡住曹操来犯大军;建安十九年,吕蒙率军击败朱光,攻破皖城;二十二年,吕蒙以大都督身份在濡须坞挡住曹操进攻;后来荆州拒关羽时,先示好又示弱,令关羽松懈,吕蒙白衣渡江,导致关羽败走麦城。赢得确实不光彩,但是吕蒙赢了。
3、一代国士——鲁肃
鲁肃被《三国演义》大幅度削弱了,几乎是砍成了狗。正史上的鲁肃,堪称王佐之才。鲁肃,字子敬,出身富贵却酷爱读书,性格内敛,温文尔雅,以老实本分著称。他与周瑜交情深厚,曾慷慨赠粮,赢得周瑜敬佩。在周瑜的引荐下,鲁肃投奔孙权,并献上著名的《榻上策》。
他审时度势,建议孙权稳固江东,作为根基,同时筹划进取荆州、图谋天下的长远战略。鲁肃提出先剿除黄祖,占据夏口,作为西进荆州的跳板,再逐步进伐刘表,控制长江天险。最终目标是北图中原,称帝建号,一统天下。这一策略展现了鲁肃卓越的战略眼光,质朴却深刻,深深打动孙权,使他成为孙权的心腹重臣。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孙权部下多主降,而鲁肃与周瑜力排众议,坚决主战。周瑜死后,鲁肃继任大都督,此时三足鼎立形势已有雏形。
因为曹魏强而蜀吴弱,若想生存发展,东吴只能联蜀抗魏,鲁肃深明此理。在军事指挥方面,鲁肃也许在四位大都督中垫底,但在战略眼光方面,鲁肃也许是四位大都督中的第一人。
2、一代英才,羽扇纶巾——周瑜
三国演义结结实实的黑了周大都督一把,硬是给周瑜安上了“心胸狭隘”的标签。正史的周瑜,就是一个完美的人,天纵英才。周瑜出身豪门,不仅能文能武,还精通音律长得很帅。正史明确说过周瑜“美姿颜”。像周瑜这种人,真正是天妒英才!
周瑜,才华横溢却命运短暂,他如同江东的一颗璀璨流星。在孙策麾下,他既是智囊也是得力助手,五六年间,助孙策横扫江东,未尝败绩。孙策去世后,他继续辅佐孙权,对付山贼散兵,游刃有余,虽非主要战功,却也彰显了才能。
赤壁之战,是周瑜生涯的巅峰,此战奠定三国鼎立格局,足以让他青史留名。随后的南郡之战虽有争议,但他作为主将击败名将曹仁,实力不容小觑。
周瑜的辉煌离不开伙伴们的支持:孙策勇猛如小霸王,他只需出谋划策;孙权虽能力平平,却对周瑜信任有加,给予兵权;程普、黄盖、甘宁、太史慈等将领,都乐意为周瑜效力,配合默契。
周瑜建功立业之时,正值东吴巅峰,君臣一心,将士用命,无不利因素,成就了他的一段传奇。天妒英才,周瑜早逝,未能参与后续的风云变幻,与更多同级对手交锋,成为历史的一大遗憾。
1、社稷之臣——陆逊
陆逊的军事才能、战略目光、治军能力在四位大都督都属前列。此处不谈陆逊后来的朝中争斗,只谈他的战绩。在吕蒙荆州拒关羽时,陆逊就看出关羽傲气,目中无人的特点,嘱咐吕蒙示弱,并写信给关羽,用尽卑躬屈膝之词,让关羽放松警惕,后方空虚,后与吕蒙一同攻取荆州。
后刘备不顾诸葛亮劝阻,起倾国之兵攻吴,结果被陆逊一把火,在夷陵火烧连营,让蜀汉元气大伤,刘备逃亡白帝城。荆州关羽、夷陵刘备,陆逊把蜀汉图谋天下的雄心壮志毁灭成灰。另外,陆逊还在石亭大破魏军曹休,斩擒魏军一万余人。陆逊也许不如周瑜完美,但他带兵决不下于周瑜。
新三国演义还算有良心,江东四位大都督都出场了,不像“古之恶来”典韦、“虎步关右”夏侯渊,连个脸都没露。不知哪位是你心中最强的东吴大都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