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8月,彭总因一封“万言书”在庐山遭遇了严峻的政治困境。这位横刀跃马的英雄人物,没想到因这封信在庐山陷入了难局。回顾历史,我们发现,彭总遭遇困境的原因并非单一,它不仅与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国内时代背景有关,更与彭总那刚烈的个性密切相关。
庐山会议召开时,除外长陈毅留在北京,罗荣桓因病在家疗养外,其他八位元帅都先后上山参加会议。在会议的初期,气氛异常轻松,甚至有人开玩笑地称它为“神仙会”。然而,彭总的一封信,彻底改变了这次会议的走向,也重塑了历史的进程。
那么,在彭总陷入困境时,那些曾与他并肩作战的战友们,尤其是九大元帅的态度又如何呢?排名第一的朱老总,虽然在外界以坚定的形象著称,但在批判彭总时却并不积极。在会议初期,大家主要讨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成败得失,朱老总每次发言都神采奕奕,甚至与江西的杨尚奎聊起了自己32年前参加南昌起义时的经历。这些回忆让年逾七旬的朱老总感慨万千。
然而,随着会议逐渐转向批评彭总,朱老总脸上的笑容逐渐消失,但他依然坚持表态并参与发言。在小组讨论中,他表示:“彭总发言的态度是好的,我相信他是畅快的。”然而,在主席主持的会议中,朱老总第一次未发表任何意见,接下来的发言也没有强烈的火药味,结果发言未完便被主席打断。主席还故意抬起腿,手指抠着鞋面,做出一种“隔靴搔痒”的姿势。这一幕被视为朱毛会师四十年来,主席第一次公开批评朱老总。庐山会议后,原本与主席并肩的朱老总,事实上已逐渐淡出了军界的核心。
排名第三的林总,在这次会议中作为主席的“救兵”出场,支持主席批评彭总。根据李锐及其他与会者的回忆,林总的发言紧跟主席的思路,提出了几个要点。首先,他表示对大跃进的支持,认为彭总不应轻易否定。其次,他对彭总写信的做法提出了不满,指出抗战和抗美援朝时期彭总都没有写信,这次却特意写信,似乎想要突出个人独立见解。第三,他指出彭总存在个人英雄主义的倾向。之后,林总在会议中继续批评彭总“有野心”,并提到彭总曾取名为“彭得华”,意指要得到整个中华。林总的这些言辞,最终成了彭总的几大罪状,直到15年后彭总去世时,这些标签始终未曾洗脱。庐山会议后,林总接替彭总担任防长,主掌军队事务。
排名第五的贺老总在会议中也公开支持主席,不过他批评彭总的原因主要是彭总对形势的估计不准确,夸大了问题的严重性。此外,贺老总对彭总坚持停止大跃进的观点持反对意见,认为问题的根源并非头脑发热或虚报,而是缺乏干劲。贺老总判断,国家如此庞大,工作中出现一些小错误是正常的。庐山会议后,贺老总的地位仅次于林总,成为军界的重要人物。
排名第四的刘帅,曾在一年前遭到彭总的批判。那时,刘帅被指责为“教条主义”,而批评他的正是彭总。当时,刘帅与开国大将粟裕、萧克、李达等人一起被批判。没想到,仅一年之后,彭总竟成为了被批的对象。然而,刘帅在会议中的发言很简短,无论在小组讨论还是主席主持的会议上,他都未有太多表态。为了让刘帅在批彭时多说些“火药味”的话,组织还动员了杨尚昆去做工作,杨尚昆是刘帅的朋友,曾经引导他加入革命。然而,刘帅仅用一句话便打破了杨尚昆的努力:“彭没有私心。”庐山会议后,刘帅被主席任命为军委战略小组组长。
与刘帅的态度相似,徐帅、聂帅和叶帅也未批判彭总。聂帅与叶帅在主席的委托下前往彭总住所劝说他认错,但彭总执意坚持,始终不愿认错。在这七位参会的元帅中,聂帅和朱老总明显站在了彭总的一方,支持他继续坚持自己的看法。对于聂帅的劝说,彭总始终没有动摇。叶帅,作为一位风雨中从不认输的智者,在面对彭总时也感到无力。叶帅心中复杂的情感只能化作诗篇:“庐山云雾弄阴晴,伐木丁丁听有声。五老峰头偏向左,东方红后见分明。”五老峰,庐山的一大名胜,或许也是对朱老总、刘帅、徐帅、聂帅以及自己这五位元帅的隐喻。
在庐山会议中,唯一没有表态的,是养病中的罗荣桓元帅。罗帅在会议期间未能发言,也未表态,但在会议结束后,他向主席建言,认为林总不适合担任防长,推荐贺老总。然而,主席最终还是选择了林总。
庐山会议不仅是一次会议,也成了元帅们心灵的洗礼,留下了无数的议论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