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34年红军长征胜利之后,中央军委根据当时的军事形势,成立了两个野战纵队。第一野战纵队的指挥官由叶剑英担任,而第二野战纵队的指挥官则是李维汉。
叶剑英在担任军委纵队长时,年仅37岁。他以“红安”为代号,神秘地领导着军委纵队,护送中央机关转移到安全地点。叶剑英在任期间,军委纵队中有四位梯队长,他们的职务与他一样,后来都担任了更高的军事领导职位。那么,这四位梯队长分别是谁呢?
其中第一位是彭雪枫,红军中的一位名将。他早年间分别在红3军团和红1军团担任重要职务,曾是红3军团最早的师级干部之一。彭雪枫不仅参与了红军长征,还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甚至曾多次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在叶剑英组织军委第一纵队时,彭雪枫被破格提拔,并且很快成为了中央军委的核心成员。与陈赓相比,他更早接触军委内部的事务,并且对于军委的运作有着更深入的了解。长征期间,彭雪枫深受叶剑英的信任,他不仅参与了湘江战役、土城战役和娄山关战役,而且他擅长地形勘察,在红军强渡乌江的关键时刻,正是彭雪枫带领部队搭建了浮桥,使得这一壮举得以实现。1935年2月,彭雪枫调任红5师13团团长,遗憾的是,他于1944年9月在八里庄战斗中英勇牺牲,年仅37岁。
第二位是罗彬,也叫罗明山。罗彬曾在红军总政治部工作,并参与了长征。在贵州一带,罗彬被留在遵义,负责组织和指挥革命武装。在抗日战争爆发后,罗彬的英勇事迹在抗日战场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他最终为国家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第三位是武亭,叶剑英的亲信之一。武亭原籍朝鲜咸镜北道镜城郡,1923年,他来到中国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作为叶剑英的得力助手,武亭全程参与了长征,并在其中担任军委第三梯队长。他不仅是红军炮兵团的团长,还是八路军炮兵团的负责人,成功组织了第一支炮兵部队的建设。武亭与朱瑞并肩作战,二人都是中国军队的重要炮兵司令。遗憾的是,朱瑞早逝,而武亭则长期在朝鲜担任职务,担任过朝鲜五道行政局委员长、炮兵学校校长等职务。1948年,他被任命为朝鲜人民军炮兵司令,并晋升为中将军衔。在朝鲜战争爆发后,武亭接替金光侠担任朝鲜人民军第2军团军团长,参加了抗美斗争。然而,1952年10月,由于健康原因,武亭在朝鲜军人医院去世,享年仅47岁。武亭的去世令朝鲜上下深感惋惜,并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国葬,朝鲜的第一任首相曾高度评价他为朝鲜炮兵的奠基人之一。
第四位是陈赓大将,中央红军的另一位重要将领。陈赓和彭雪枫一样,都是在长征过程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指挥员。与彭雪枫不同,陈赓曾是红军干部团团长,虽然职位上不如彭雪枫,但他的领导能力在长征中得到了叶剑英的高度评价。抗战胜利后,陈赓在解放战争中以兵团司令员的身份,主持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工作,并且在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排名在粟裕、徐海东、黄克诚等人之后。
叶剑英,一位中国开国元帅,不仅在粤军担任过参谋长,还曾是中央军委纵队长,经历了无数战斗与挑战,取得了卓越的军功。他的部下中,不仅有彭雪枫、陈赓这样英雄人物,还有武亭这一位朝鲜的军事奠基者。叶剑英一定为自己能带领如此优秀的团队而感到自豪与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