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水利建设项目之一,它对我国长江流域的水资源调控和电力开发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鲜有人知的是,这一庞大的工程在筹建之初曾遭遇了极大的阻力,若非一位坚决推动的干部挺身而出,三峡工程很可能会夭折。这个关键人物就是王任重。
王任重被公认为三峡工程的主要推动者之一,曾担任中共湖北省委第一书记和中南局三线建设委员会主任等职务,在我国三峡工程的筹建中,王任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王任重出生于河北衡水景县,1932年加入革命,曾先后担任中共河北景县县委委员和中共津南工委委员等职。相比一些资深的革命者,王任重的革命经历起步较晚。他的早期革命工作主要是在衡水一带组织和领导学生运动,直到1937年,他才进入延安党校学习,随后被安排到冀鲁豫军区工作。
冀鲁豫军区当时正处在抗日战争的最前线,王任重在这个地区的革命工作十分艰难。刚到根据地的第二年,他就投入了前线战斗。有一次,数百名日军深入冀鲁豫根据地进行“扫荡”,年仅24岁的王任重随杨得志司令员参加了战斗。当时,他被敌人的流弹击中大腿,伤势严重,但王任重坚持带伤继续指挥战斗,用纱布紧紧包扎住流血不止的伤口,最终,他带领游击队成功歼灭了敌人。
这次英勇的表现为他赢得了上级的认可,不久后,王任重被提拔为冀鲁豫区第二分区的政治部主任和冀南第四地委书记等职务。随着1944年冀鲁豫军区与冀南军区的合并,王任重被任命为新成立的冀南行署主任。
1949年5月,湖北省委成立,王任重被调往武汉担任湖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当时,湖北刚刚解放,社会秩序亟需恢复,王任重亲自指挥军队剿匪,并且成功稳定了湖北的局势。同时,他还参与了土地改革工作,亲自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纠正土改中的“左倾”错误,确保了湖北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王任重正式担任湖北省委第一书记是在1954年,这时他不仅是湖北全省的主要领导,还兼任了湖北政协主席和武汉军区第一政治委员,是湖北党政军的最高领导。1953年,毛主席来到湖北视察,王任重在汉口大智门车站迎接主席时,向主席详细介绍了湖北的公私合营情况,获得了毛主席的高度评价。在随后的重游黄鹤楼时,毛主席对王任重的才干表示赞赏,称其为华北的第一才子。
在担任湖北省委第一书记期间,王任重主持了荆江分洪工程的修建。1954年,长江流域发生了特大洪水,湖北面临严峻的灾情。关于是否开闸分洪,防汛总指挥部和武汉党委内部分歧严重,王任重坚持认为应当开闸分洪,并最终说服中央作出决定。通过他的决策,湖北避免了更大的灾难,成功抗洪。
这次抗洪救灾经历使得王任重意识到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性,抗灾过后,他迅速提出了修筑水坝的建议。然而,初时这一提议遭遇了很多反对意见,包括担忧修建水坝会破坏长江生态环境以及加重财政负担等问题。尽管如此,王任重并没有放弃,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才开始正式立项。在王任重的坚持和推动下,三峡工程最终在1993年开工,并在2008年完成竣工。
王任重为三峡工程的成功推进做出了卓越贡献。1978年以后,他先后担任了中共陕西省委第一书记和国务院副总理等职务,逐渐成为我国的副国级领导人。1980年,王任重当选为中央宣传部部长,继续在国家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1992年3月16日,王任重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5岁。
作为三峡工程的重要筹建者之一,王任重的坚持与努力让这一国家级工程得以实现,造福了无数人。他的革命精神与无私奉献,也必将被历史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