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俄罗斯专家:“美国面对的中国,是一个没有任何缺陷的超级大国”
迪丽瓦拉
2025-09-08 05:33:59
0

一直有个说法是美国特别擅长“打老二”,从日不落的大英帝国再到苏联、日本,一个个挑战者都没能逃脱被美国压制甚至击败的命运。

然而,如今轮到中国,老美那一套打法居然失灵了,更有俄专家直言中国是一个“超级大国”,美国干不过中国。

这种说法的依据难道是美国自己不行了?"东方巨龙"究竟凭什么让美国束手无策?

专打世界第二

翻开历史教科书,美国的霸权史活脱脱是一部“老二清除手册",从大英帝国到苏联,从德意志到日本,每次剧本都惊人相似:

当年大英帝国号称“日不落”,靠的是遍布全球的殖民地,那是它的钱袋子、粮袋子。二战后美国在背后拱火,高喊“民族自决”,让日不落帝国的殖民体系土崩瓦。

再到德国,两次世界大战的发起者,其野心之大与其本土资源和战略纵深形成了鲜明对比,犹如“小马拉大车”。德国试图通过闪电战速战速决,但一旦陷入持久战,国力便难以支撑,内部矛盾也随之激化。

美国精明地抓住时机,两次都在关键时刻介入,成为压垮德国的最后一根稻草。

二战胜利后,美国遇到了苏联,面对这个强大的对手,美国通过军备竞赛将苏联拖入了军工长期绑架国民经济的深渊,硬生生把苏联的经济给拖垮了。再加上内部僵化的体制和越积越深的民族矛盾,这个红色巨人最终还是没扛住,轰然倒塌。

最后一个对手,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日本,当时日本经济发展迅猛,汽车、家电畅销全球,一度让美国感到紧张,甚至提出了“日本可以说不”的口号。

然而,美国仅通过一纸《广场协议》就使日元大幅升值,导致日本出口受阻,经济泡沫破裂,从而陷入了“失去的三十年”。

纵观以上案例,都藏着一个惊人规律:都带着先天残疾——或是殖民地基不稳,或是国土纵深不足,或是军事命门被控,或是经济结构畸形,这就给了美国趁虚而入的机会。

这次来了个硬茬子

如今中国逐渐崛起后,美国那套对付“老二”的传统手艺,自然也一样不落地往中国身上招呼。从贸易上找茬,到科技上卡脖子,从拉帮结派搞小圈子围堵,到意识形态上抹黑施压,可以说是能用的招数都给用上了,十八般武艺轮番上阵

但这次,美国人发现中国跟以往那些被美国收拾过的“老二”们,从“体质”上就不是一回事儿了。

这就像以前的对手可能是某个单项特别突出,但总有那么一两处明显的短板。美国就专门盯着你的短板打,一打一个准。

可现在的中国,似乎更像一个各项指标都比较均衡的选手,你想找个能一招制敌的软肋,还真不太容易。这让习惯了“精准打击”的美国,多少有点儿使不上劲的感觉。

解剖东方巨龙:中国为何让美国无从下口?

第一层铠甲:960万平方公里的"金钟罩"

首先,中国这块头够大,战略纵深足够深。近千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十几亿勤劳智慧、憋着一股劲儿要过好日子的人口,这是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小觑的基本盘。

更重要的是,这块土地上56个民族历经五千年磨合,早炼成了"百毒不侵"的社会共识。这种从骨子里透出来的凝聚力,不是靠殖民地输血养起来的,也不是几个理念不合的加盟共和国硬凑合起来的,想从内部找突破口,制造分裂和混乱,那难度可不是一般的大。

第二重内力:全球最完整的"经济奇经八脉"

联合国41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中国是唯一全科目选手。

以前,我们可能更依赖出口,特别是对美国出口,人家一制裁,我们就紧张。但这些年,中国一直在调整经济结构,一方面是贸易伙伴多元化,你看看现在,东盟、欧盟都成了比美国更重要的贸易伙伴,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了。

另一方面,也是更关键的,就是拼命扩大内需,把经济增长的引擎更多地放在国内消费和投资上。所以,就算外部风浪再大,中国经济的“基本盘”依然稳固,抗压能力比以前强了不止一点半点。美国想通过贸易战一举击垮中国经济,这算盘,怕是打空了。

第三把利刃:军事科技的强势崛起

2016年南海对峙,中国尚需三大舰队实弹上膛,才能堪堪逼退美国双航母编队,如今055大驱112个垂发单元,比美国伯克级多出40%,南昌舰前出对峙美国整个航母战斗群不落下风。

再到六代机升空、076两栖攻击舰下海,中国海军一年下海吨位高出美国数倍。

更绝的是福建舰的电磁弹射,比福特号稳定得多,俄罗斯专家说得好:。当东风-41可以10分钟打到纽约时,第七舰队不过是个移动靶场。"

时代变了,老剧本演不下去了

过去,我们总说“落后就要挨打”,科技是我们的短板,人家不卖给你,你就干瞪眼。但现在,情况大不一样了。在很多高科技领域,比如5G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特高压输电、高铁技术等等,中国已经从以前的追赶者变成了并跑者,甚至在某些方面实现了领跑。

这些领域的突破,不仅大大提升了中国的国际竞争力,也让美国想通过科技封锁来遏制中国发展的图谋,效果大打折扣。你封锁这个,我们自己加紧研发,这种全方位的科技进步,是从根本上改变了中美博弈的格局。

最关键的一点,或许在于时机,有俄罗斯专家就说了句大实话:美国想全力压制中国,可能有点晚了。

苏联刚解体那会儿,美国那是何等的如日中天,而中国当时无论经济体量还是科技水平,都跟现在完全不是一个量级。如果那个时候美国就下定决心,调动全部资源全力遏制中国,那难度会比现在小得多。

但历史没有如果。美国当时忙着享受“冷战红利”,到处指点江山,可能也确实是低估了中国发展的潜力和速度。

等到回过神来,猛然发现身边这个曾经不起眼的小兄弟,已经成长为一个在经济、科技、军事乃至国际影响力上都不可小觑的“大块头”时,再想用对付以前那些“老二”的老办法来对付,就显得力不从心,晚了!

结语

历史总是充满黑色幽默。当年英国用鸦片战争敲开中国大门,绝不会想到二百年后,华为的5G基站会立在伦敦街头。美国精英们或许该重温下《三国演义》——诸葛亮七擒孟获,不是靠蛮力,而是读懂山川河流,顺应天时地利。今天的全球化博弈,比的不是谁拳头更硬,而是谁更能代表人类文明前进方向。

当福建舰的电磁弹射器将战机送上云霄,当贵州天眼凝视着137亿光年外的星空,当新疆光伏板为阿拉伯半岛送去清洁能源...世界突然发现:这次东方巨龙的崛起,带来的不是霸权更迭,而是一场文明的升级。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老农拿着“小红本”去部队,司令... 1972年4月,时任济南军区烟台威海警备区司令员范天恩将军正在办公,桌上的电话突然响起,他拿起听筒,...
抗战史上的今天:5月24日 岁月无声,历史有痕。八十载光阴流转,抗战的烽火岁月依然铭刻在中华民族的记忆深处。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
原创 民... 1959年12月,溥仪迎来了他的新生。在经过近十年的改造后,末代皇帝溥仪终于获得了特赦,成为了名副其...
原创 县... 1928年1月,寒风凛冽,雪花纷飞。一支身披国民革命军第140团军旗的队伍,在白雪皑皑的山区中艰难跋...
原创 1... 1981年5月7日,春末的空气温暖而宜人。曾经声名赫赫的国民党将领杜聿明,正躺在病床上,脸色苍白,气...
原创 朱... 朱元璋欲置沈万三于死地,宴席上他指着一道菜问沈:“这是什么?”沈万三聪明应答三个字,保全了性命。 ...
原创 论... 咱今天来唠唠三国蜀汉那些事儿。一提到蜀汉的大将,很多人脑袋里第一时间蹦出来的,肯定是关羽、张飞、赵云...
原创 文... 1957年4月,毛泽东在与《人民日报》负责人谈话时曾言:“历史上不是常提‘文景之治’吗?实际上,文帝...
原创 台... 在抗日战争中,台儿庄战役无疑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战役之一。李宗仁作为这场战役的指挥官,也因此被后世铭记...
原创 汉... 在阅读本文前,诚挚邀请您点击关注按钮,以便随时获取更多相关内容,同时也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您的支持...
原创 臭... 随着影视剧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历史人物被搬上荧幕。这些人物的塑造,往往在编剧的巧妙笔触下发生了改变...
原创 古... 在阅读本文之前,欢迎您先点击“关注”,以便您随时查阅我们精心准备的系列优质文章,也便于与他人讨论和分...
再读《三国演义》,我才知道中年... 我第一次读《三国演义》,是在高考之后,算是比较晚的了,后来又看了1994版同名电视剧。那时候眼里全是...
原创 美... 当提到“世界第二”时,许多人可能会首先联想到苏联。1991年,苏联解体,这被广泛视为美国的胜利。美国...
原创 明... 写作是一项艰难的工作,作者们每天都在辛勤地撰写文章,只为生计而努力。因此,希望各位观众能够理解并支持...
原创 历... 纵观中国五千年辉煌历史,许多历史人物赫赫有名,流芳百世。正是这些历史人物,成就了影视作品中丰富多彩的...
原创 宋... 宋朝文艺圈才子柳永:情场的得意难掩仕途上的坎坷 柳永以其卓越的词作而享誉全国,他的一生如同一幅复杂...
原创 我... 1948年,曾泽生率领的60军发动了反蒋起义,这一举动不仅对我军和平解放长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也为辽...
原创 诸... 三国时期,诸葛亮为实现 “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的目标,发动了多次北伐。其中,首次北伐尤为关键,本是...
原创 朱... 历史上曾出现过不少荒淫无度的皇帝,但能够与之匹敌的驸马却是前所未有。众所周知,历史上的驸马地位常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