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古代官制,极其容易使人联想封建王朝性质里面的顽固和落后性,不乏有人觉得放置今日观之竟无可取之处。然而未必,凡事必存在正反方面,包括古代官制,某些部分不仅值得称道,甚至有着今日之社会里依然算得上开明的内核。
大唐自古常被用繁盛等词语形容,因为凡事有高潮与低谷期,唐代就是我国封建王朝的不二巅峰,无论何等领域都取得了其他朝代难企及之造诣。官制亦是如此,它究竟有何样的独到之处呢?
唐代中央采用的是三省六部制度,这一制度前承隋代,却又做出了莫大改进。我们常言宰相贵为万人之上,权势嚣张,时而会威胁到皇帝权威,哪怕贵为天子也不得不防。因俄日在唐代官制里,实际上等于设计了三个宰相。
三省分别名为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长官在名义上都算作宰相。中书需要起草皇帝诏令,写好了也不允许立刻发布,必须再转给门下审核,如若门下省一致认为不合理,哪怕圣上执意要做,那也没辙,只能取消淘汰掉。而门下省若是赞成并以为合理,才可将指令传达给尚书,下达任务给六部去履行。
而当三省各执一词,对一个议案存在争议,也设有议事堂供商讨,最后定出合理计策。从这个制度里我们看出,皇帝老儿其实是不能为所欲为的,他也会受制于三省。三省的作用,便是在最大限度上减少昏庸政策的下达执行,促进了决策合理化,这其实对朝野对百姓有莫大好处,往大里说,未尝不是稳固社稷江山之良策?
可利弊往往相互依赖而存在,在以往的制度中,皇上还是把握绝对决策权力之时,下达后不由分说就得执行起来,可容不了半分怠惰。改制以后呢,三个宰相,各有观点,传输效率就够磨蹭了,若是哪一环扣不上,把草案打回去,这一通又算白忙活了。所以说这效率不高,慢慢悠悠也是极其耗费时间啊。
可仔细想来,在千年前的王朝,已经能够采用这样的方法制衡君主,想法子实现决策合理化,促进政治清明,已是难得,再向本质里看,也看得到民主开明内核在其中。是啊,君王权力的意义不在于自我跋扈,而是更好地济世。唐中宗还一度对三省长官有敬畏呢。
这小小三省六部,能不是古官制里的惊艳之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