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都说成王败寇,然而并非所有的成功者都比失败者更尊崇。有些成功者之所以能成功,完全靠的是他人的力量,而且有些失败者在失败前未尝不是成功者。东晋时期的龙亢桓氏作为四大当轴士族之一,并且建立了桓楚政权,算不算成功者?可桓楚最终被北府兵诸将联合给灭了,司马氏成功度过危机,那么司马氏又能不能算作成功者?
可见成功和失败之间的界限有时候并非那么清晰,比如说从奋斗的过程来看,龙亢桓氏所展现出的拼搏精神比司马氏更强,更值得赞扬。早在曹魏时期,龙亢桓氏便因为站位曹氏而备受司马氏打压,如若换作一般家族,恐怕早就沉沦,龙亢桓氏偏偏靠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逆势而上,用最励志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才叫爱拼才会赢。
一、国赖忠臣,家推才子
1、桓彝南渡
龙亢桓氏起步很早,早在东汉时期便是声名显赫的
经学世家
,可惜在河内司马氏攫取曹魏大权期间,以
桓范
为代表的桓氏族人秉承对曹魏的忠诚,与司马氏对抗,结果司马氏胜出,桓范被
夷灭三族
。或许是上天看不惯司马氏的腹黑,故而给桓氏留下了
复仇的火种
,史载桓范之孙
桓颢
在西晋时期出任芝麻大小的公府掾。火种的作用在于等待机会,司马氏很快便把机会送到了桓氏手上。
一场“八王之乱”下来,天下分崩,衣冠南渡,桓颢之子
桓彝
亦加入了这股大浪潮之中。不仅于此,当时玄学之风盛行,桓彝为了获得声望,一改往日的彬彬有礼,常常与
谢鲲
(谢安的伯父)等人饮酒作乐,张扬个性,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的一番“包装”下,他很快便成为响誉一时的
“江左八达”
之一。有了声望,有了朋友,仕途自然也就有了基础。
桓彝在得到了自己想要的进身之阶后,自行脱离了“江左八达”的小圈子,开足马力在仕途上狂奔。他先是在外戚
庾亮
的帮助下,升为尚书吏部郎,后在
王墩之乱
期间积极为晋明帝出谋划策,成功赢得晋明帝的信任,不说平步青云吧,起码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后来,晋明帝鉴于建康上游的宣城郡受战乱影响较大,百废待兴,急需一位有名望和才干的大臣过去挑大梁,桓彝的
“命中大劫”
也就这么来了。
原本晋明帝是打算将桓彝留在中枢的,可架不住
温峤
等人的连番建议,遂让桓彝出任宣城内史。要说桓彝也确实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一个民心涣散的宣城郡在他的精心治理下,仅2年多的时间就安定了下来,史载他
“
在郡有惠声,
为百姓
所怀”。
可惜好景不长,因庾亮失策,流民帅
苏峻
反晋,连建康都被叛军攻占,当时建康附近的很多州郡选择投降叛军,可
桓彝却誓与叛军相抗,最终
战死
于泾县城。
2、桓温上位
桓彝的死虽说宣告桓彝的复兴家族之路中止了,可龙亢桓氏却因此摆脱了
“刑家”
之名,夯实了家族复兴的基础。桓彝生有五子,
长子桓温
最有作为。据说桓温打出生起就颇为不凡,在他周岁时,
温峤
对他大加赞赏,因而有了桓温之名。不凡的人做不凡的事,桓彝死后,家里生活凄苦,桓温为了让母亲吃点羊肉补补身子,竟然把自己的幼弟
桓冲
“质押”给羊肉店老板了。
另外,他在得知自己的父亲是被泾县县令
江播
所处决的真相后,可谓是
“枕戈泣血,志在复仇”。
然而在他还没有做好复仇准备的时候,江播就去世了。如果是一般人,碰到这种情况,大概率会选择放弃。他不仅没有放弃,还很果断地孤身混入江府,灭了江播的3个儿子,当时的他
未及弱冠
。此事之后,桓温之名上达天听,晋成帝很是欣赏这位忠臣之后的“忠孝”之行,把自己的长姐南康长公主许配给了他。
当时庾氏势大,有桓彝和庾亮的旧交在,桓温和庾亮之弟
庾翼
也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凭借庾翼的支持,桓温官运亨通,23岁当郡内史(相当于太守),31岁当州刺史,等庾翼去世后,他又出镇荆州,成为东晋的一方诸侯。据说庾翼死前是想着让自己的儿子接任荆州刺史之位的,可无论是皇室,还是其他门阀,都不愿意看到庾氏继续控制荆州,经过一番博弈,他们选择了身份特殊的桓温。
首先,桓温的背后没有强大的家族势力;其次,他是皇亲国戚;最后,他和庾氏关系较好,且个人能力突出,比别人更容易赢得庾翼旧部的支持。聪明的桓温知道自己势单力薄,必须依仗各大门阀的支持,才能在荆州站稳脚跟。在他的幕府中,随便拧一个出来都是有背景的人,比如出身陈郡袁氏的
袁乔
、太原王氏的
王坦之
和陈郡谢氏的
谢奕
等。有如此豪华的班底,桓温雄心万丈,他亲自率军一举灭了成汉,其声望直冲云霄。
二、移鼎之业,天人之望
1、桓温废帝
东晋朝廷原本是准备将豫章郡赏给桓温作封地的,然而以
荀蕤
为代表的朝臣却对此极力反对,他们认为桓温才30多岁,后面肯定还会建立功勋,届时会出现功高难赏的问题。桓温由此和豫章郡失之交臂,到手的只是一个位于岭南偏远之地的临贺郡。要说荀蕤等人确实有先见之明,桓温在斗垮
殷浩
后,成功攫取北伐的指挥权,并且趁着中原混乱,亲自率军收复了旧都洛阳等地。
甭管各方势力有多么忌惮桓温,在桓温获得如此功勋的情况下,也不得不有所表示,史载桓温因此番大功被晋升为
南郡公
,同时,其次子
桓济
和幼弟
桓冲
分别得授
临贺县公
和
丰城县公
,龙亢桓氏由此实现了一门三公,向世人宣告曾经那个声望卓著的龙亢桓氏回来了。然而家族的复兴并未让桓温停下脚步,他开始有了更大的野心,他想要司马氏的江山。
俗话说,一口吃不成个胖子。桓温先是效仿昔日王敦移镇
姑孰
(位于今马鞍山当涂一带),提升自己对朝堂的控制力,然后再举北伐,试图收获更高的声望,不料北伐失利,声望不升反降,虽说后面又因为收复寿春而回升了一点,但是依然不足以支撑他取司马氏而代之。就在这个时候,
郗超
建议他效仿霍光,通过行废立之事来威压四海。桓温心想自己年事已高,继续走北伐建功的路子怕是没什么希望,便听从了郗超的建议。
经过一番准备后,桓温带兵入朝,如愿以偿地废了
司马奕
的皇位。有人说桓温太急了,不然也不会因此沦为各方势力的笑柄,
说他就像一个小男人,明明是受到了夫人的责骂,却跑到父母面前耍脾气。
实则不然,从桓温后来的权势来看,他并非是做无用之功,遍观满朝文武,谁敢和他叫板?不说他了,仅仅是他派到朝中的郗超,
谢安
和
王坦之
这样的人物都不敢去轻易得罪。可惜就在他准备更进一步时,他的生命走到了终点。
2、桓玄建楚
桓温死后,龙亢桓氏逐渐走上了下坡路,其当轴士族的地位逐渐被陈郡谢氏所取代,这也是题中应有之义,毕竟桓温当时差点篡了司马氏的皇位,其家族子弟必然会受到各方势力的猜忌。桓温的
幼子桓玄
在仕途失意之下发出了
“父为九州伯,儿为五湖长”
的感慨。感慨有时候也是一种不甘和动力,桓玄为了重振家声,选择弃官,回封地,他知道只有回到南郡,他才有更多的机会。
从桓温到桓冲,龙亢桓氏在荆州经营了半个世纪,各种关系错综复杂,只要桓玄善加利用,家族复兴指日可待。有人说桓温都那样了,司马氏为何不对他们家进行清算?当时的确有很多人提了这样的建议,可桓温当时毕竟没有自立,且他扶持上位的司马昱一脉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和他是绑在一起的,如果清算桓温,那么司马昱一脉的皇位是不是就差了点法统?
正是在这种氛围下,龙亢桓氏即使失去了建康上游的所有方镇,依然在荆州等地保留了较强的影响力。桓玄回荆州,如龙入大海,他合理利用
王恭
和
司马道子
等人之间的斗争,步步为营,成功恢复了龙亢桓氏对荆州的控制权,并顺江而下,意欲完成其父未尽之事业。当时建康附近的州郡大多受到
孙恩之乱
的影响,司马氏没有什么本钱来对抗桓玄的生力军,使得桓玄没费什么力气就攻入了建康。
对于桓玄的“逆行”,大多数东晋臣民起初都是很欢迎的,这是因为桓玄为他们除掉了不得人心的司马道子。然而时间一长,人们发现自己糟糕的生活状况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观,遂对桓玄也逐渐
“转爱为恨”
。其实桓玄也知道东晋因为连番战乱,经济基础受到了严重破坏,必须花大力气解决经济问题才能巩固自己的权势,可他有心无力。公元403年,他不敢再等了,果断将东晋改成了桓楚。
结语
虽说桓楚最后被刘裕等人给灭了,司马氏由此重新坐上了皇位,但是司马氏也只是一时的回光返照。从桓彝到桓温,再到桓玄,龙亢桓氏拼尽全力,用了三代人的时间,一度夺取了司马氏的江山,着实了不起。想想桓范都被司马氏灭三族了,桓彝还能收获司马氏信任,桓温甚至成为了司马氏的女婿,乃至桓玄篡晋建楚,是不是“赵氏孤儿”的另一版本?
魏晋时期的士族何其多?可有一家能像龙亢桓氏这般倔强而执着的吗?就拿东晋时期的另外三家当轴士族来说,琅玡王氏、颍川庾氏和陈郡谢氏,哪家在东晋的起点不比龙亢桓氏高?可哪家又像龙亢桓氏一般凭借一股“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登上了顶峰?正所谓“莫以结果论英雄”,有时候,过程远比结果更加引人深思。
参考文献:
《晋书》
《东晋风云》
《晋朝那些事儿》